┌──────────────────────────────────────────┐
│ │
│ 专栏 3:银行间债券市场稳步发展 │
│ │
│ 银行间债券市场自1997 年成立以来,稳步健康发展。一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主体种类丰 │
│富多样,除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之外,还包括大量的非金融机构法 │
│人,截至2006 年末,银行间市场机构投资者6439 家,其中金融机构共1989 家,非金融机构法 │
│人4450 家。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截至2006 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总│
│托管量8.4 万亿元,占全部可交易债券存量的95.6%;2006 年银行间市场累计成交36.6 万亿元 │
│,比上年增长68.5%。三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债券融资的主要渠道,2006 年银行间债│
│券市场共发行各种债券5.6 万亿元,占当年债券发行总量的94.4%;其中国债6519 亿元,政策性 │
│金融债券和金融债券共9544 亿元,企业短期融资券2920 亿元。四是债券产品不断创新,先后推│
│出商业银行次级债券、一般性金融债券、国际开发机构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适│
│应场外市场需要,推出创新型债券交易工具,相继推出债券买断式回购、远期和利率互换。五是│
│债券市场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改革债券市场化发行管理体制,实行债券发行核准和备案制度,强│
│化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管理;不断完善债券市场各种基础设施,先后对债券交易和登记托管系统│
│进行了多次升级,实现了国际上通行的券款对付和债券交易结算的直通式处理。 │
│ 银行间债券市场功能的不断深化,得益于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模式。债券市场模式主要有两 │
│种,一是依托于证券交易所的场内市场模式,二是以询价成交为交易方式的场外市场模式。一般│
│认为,债券具有以下特点,比较适合在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场外市场进行交易:一是债券品种繁│
│多、结构复杂多样、信用等级千差万别,投资决策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个人投│
│资者难以胜任,更适合于有较强市场分析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机构投资者。二是债券作为一种│
│固定收益工具,具有相对确定的未来现金流,收益稳定但收益率相对较低,只有通过大宗交易才│
│能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较适合通过场外市场进行交易。2007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市场债券│
│回购单笔交易量平均为4.3 亿元,对于这样规模的交易,场内市场的集中竞价系统难以在短时间│
│内寻找到方向相反、价格相同的大额交易指令与之匹配,往往会造成价格的剧烈波动。而在场外│
│市场,由实力雄厚的做市商或经纪商通过询价方式,寻找合适的交易对手,可以平稳达成交易。│
│三是债券种类繁多,发行人、期限、债券品种等要素不同均对应不同种类的债券,每种债券都需│
│要唯一的交易代码与之匹配,如果所有的债券都在交易所挂牌交易,将占用大量交易代码资源,│
│加之债券交易具有大宗、批发特点,交易频率也不高,交易所挂牌交易效率较低,往往造成资源│
│浪费。从国外债券市场发展经验来看,场外市场是债券市场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在美国和日│
│本等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绝大部分债券都在场外市场发行和交易,债券场外交易量一般都占债│
│券交易总量的95%以上。 │
│ 针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都是机构投资者的特点,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之初就选择│
│了场外市场的发展模式,将银行间债券市场建设成为以交易双方相互询价成交为交易方式,适合│
│大宗批发交易的场外市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坚持市│
│场化原则,积极稳妥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功能不断提升,已成为我国多层次金融市│
│场中重要组成部分。 │
└──────────────────────────────────────────┘
(三)票据业务有所减少
第一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4万亿元,同比增长3.4%;累计贴现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9%;累计办理再贴现5.4亿元,同比增加5.2亿元。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2.3万亿元,同比减少0.17%;贴现余额1.8万亿元,同比减少6.6%;再贴现余额9.4亿元,同比增加8亿元。
第一季度,票据业务余额同比下降,新增贴现贷款同比减少。3月末,贴现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7.5%,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第一季度,新增贴现贷款819亿元,同比少增2285亿元,占新增贷款比重为5.8%,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目前,商业银行着力转变经营理念,普遍加强了经济资本核算。商业汇票承兑相对其承担的风险,手续费率偏低,难以达到经济资本核算的要求,商业银行办理承兑的积极性下降。同时,由于贷款收益率高于贴现,商业银行压缩信贷总量,往往首先选择压缩贴现。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调节信贷总量和结构的重要方式,其波动易受到宏观调控目标、商业银行利润目标及资本充足率目标等多重目标的影响。
(四)股票市场成交额和股指双双再创历史新高
2007年以来,股票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由于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股权分置改革积极效应继续显现,投资者投资股票基金市场意愿明显增强,第一季度投资者开户数新增871万户,是2006年全年新增数的1.7倍,市场成交额和指数也均创出历史新高。第一季度,沪、深股市累计成交7.5万亿元,同比多成交6.4万亿元,成交额已接近2006年全年交易量;日均成交1316亿元,同比增长5.6倍。季末,上证综指收盘于3184点,比上年末上涨509点,涨幅为19%;深证综指收盘于826点,比上年末上涨275点,涨幅为50%。季末沪、深两市市值12.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3.2%。
当季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和配股累计筹资865亿元,是上年同期的12倍,其中A股筹资846亿元,H股筹资2.2亿美元。
受股指快速上扬、基金回报较高以及投资者对基金认可度提高影响,投资者对基金理财需求明显上升,基金销售明显增加。当季新增证券投资基金18只,同比多增7只;基金总规模8225亿元,总资产净值112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5%和123.6%,增幅同比上升51和93.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
(五)保险业快速发展,资产增长为2005 年以来最高水平
第一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965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寿险收入和财产险收入增加较多;受寿险产品集中到期影响,保险业赔款、给付增加较多,累计赔款、给付696亿元,增长1.2倍,其中寿险支出447亿元,增长3.1倍。随着保险业投资渠道的逐步扩大和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第一季度保险业总资产出现快速增长。3月末,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24万亿元,同比增长37.1%,增幅达到2005年以来最高水平。保险资金运用管理进一步加强,投资类资产增长较快,同比增长49%,占总资产的比重明显上升。
表5:
2007年第一季度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表
┌─────────┬───────────────┬───────────────┐
│ │ 余额(亿元人民币) │ 占资产总额比重(%) │
│ ├───────┬───────┼───────┬───────┤
│ │2007年一季度末│2006年一季度末│2007年一季度末│2006年一季度末│
├─────────┼───────┼───────┼───────┼───────┤
│资产总额 │ 22440 │ 16367 │ 100.0 │ 100.0 │
├─────────┼───────┼───────┼───────┼───────┤
│ 其中:银行存款│ 6344 │ 5488 │ 28.3 │ 33.5 │
├─────────┼───────┼───────┼───────┼───────┤
│ 投资 │ 14101 │ 9463 │ 62.8 │ 57.8 │
└─────────┴───────┴───────┴───────┴───────┘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六)银行间外汇市场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季度,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成交量迅速增长,询价市场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占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成交量的比例超过99%。 银行间远期市场共成交53.2亿美元,同比增长55.8%;人民币掉期市场共成交557.2亿美元,超过2006年后9个月的成交量总和(2006年4月份开办)。掉期成交主要集中在3个月期限内的即期/远期掉期交易,占全部人民币外汇掉期成交额的81.3%。外汇市场会员进一步扩大。 截至3月末,银行间外汇市场即期、远期和掉期市场会员银行分别为265家、80家和71家。
第一季度,银行间外汇市场八种“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246亿美元,成交品种主要为美元/港币、美元/日元和欧元/美元,成交量合计占全部成交量的74.1%,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主要是美元/港币成交量同比下降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