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青政〔1999〕21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有“江河源头”之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对本省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黄河、长江流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高度重视,1997年11月份开始了《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1998年2月省委书记田成平同志在全国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加强长江、黄河源头生态环境建设的议案,并在北京举行了专家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会后,省政府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的12位专家来青实地考察,并编写出了《青海省生态环境评价报告》等6项专题可行性研究报告。1998年10月,省政府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青海省暨黄河、长江源头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骨干工程筛选论证会”,中国科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包括1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18名知名专家,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及负责同志参加了论证会。会后,我省根据国务院关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和专家评审意见,再次对规划进行了修改。
  《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已经省政府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一日

             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加强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任务。为了从根本上遏制和扭转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具有长期和全局指导作用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将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有“江河源头”之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流域的气候与旱涝。境内黄河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18.7%,出省多年平均径流量占流域总径流量的49.2%;长江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9%,出省径流量占总径流量的25%。青海是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一个产流多于用水的省区,是我国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区域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编制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切实付诸实施,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对本省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黑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深刻影响。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特殊的生物基因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保护利用好这里的生物资源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一、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干旱,处于大陆性气候与东部季风气候接触的边缘,气候的基本特征为: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差大,年差较小;降水分布地区差异大,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增。西部地区最为干旱少雨,由东南向西北气候为:湿润--寒冷半湿润--寒冷半干旱--寒冷干旱。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因典型的高原型、荒漠化生态特点和历史上人类活动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退化十分严重,加上水土光热资源匹配不好,生态环境恶劣。全省国土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冰川、戈壁、沙漠、风蚀残丘、石山、雪山等面积占30%,森林覆盖率2.59%,其中乔木林覆盖率仅为0.35%,大大低于13%的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分布不匀,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上游的大通河、湟水河、隆务河、玛柯河、多柯河和澜沧江的扎曲河等流域,处于森林极限生长地带,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草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5%,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其中荒漠草地697万公顷,黄土高原干旱草地202万公顷,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2746万公顷,植被覆盖度低。耕地面积59万公顷,仅占国土面积的0.8%,主要分布在黄河及湟水河谷地、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3.3万公顷。动物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420余种,鱼类46种,鸟类291种,占全国总种类数的24.6%;兽类107种,占全国总种类数的20.2%。植物分布有维管束植物2500余种,其中:蕨类植物30余种,裸子植物42种,被子植物242余种;经济植物1100多种;药用植物630种。动植物中,稀有名贵动植物种类繁多。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