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申请应采取书面形式。
第十九条 刑事公诉案件中的鉴定,在侦查阶段由依法行使侦查权的机关决定;对起诉阶段由人民检察院决定;在审判阶段由人民法院决定。
民事、经济、行政、刑事自诉案件中的鉴定由人民法院决定。
抗诉案件的鉴定由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决定。
第二十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侦查机关决定不予鉴定的,应向鉴定申请人说明理由。申请人不服的,可在五日内向作出决定的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收到复议申请后,应在三日内作出维持或撤销原决定的决定。
第二十一条 尚未立案的刑事自诉案件,律师依法介入收集证据后尚未开庭审理的公诉案件,人民法院尚未受理的民事、经济、行政案件,当事人、律师、诉讼代理人为解决举证中的专门性问题,可以委托鉴定机构鉴定,鉴定机构可以受理。
第二十二条 刑事诉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的,必须对其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行政诉讼的原告人,以及违反治安管理条例应接受少年管教或劳动教养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疾病史的,应当对其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
第二十三条 鉴定的受理,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查验司法鉴定委托书或指定司法鉴定通知书;
(二)听取司法鉴定委托机关或司法鉴定委托人介绍案件情况和司法鉴定要求,查阅案情材料;
(三)审查、核对检材与样本(样品)的种类、数量、性状、保存情况以及来源;
(四)决定是否受理,是否需要修正司法鉴定要求或补送材料;
(五)决定受理的,填写司法鉴定收案登记表,制作司法鉴定受理决定书。
对于函件委托的司法鉴定,鉴定人应在函件收到之日起三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复。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应当拒绝受理鉴定:
(一)委托主体不符合法定条件的;
(二)送鉴材料不具备鉴定条件或与鉴定要求不符的;
(三)委托鉴定的项目超出鉴定机构的鉴定范围或鉴定能力的。
第五章 鉴定的实施
第二十五条 鉴定应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严格遵循鉴定程序和方法。凡实行标准化管理的检验技术,应按标准化检验技术进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