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果品系列开发产业。充分利用各地优势,合理规划生产布局,大力发展和引进名特优新稀果品,加快低产低效果园改造,主攻水果采摘、保鲜、包装、储运等产后处理技术,强化果品营销队伍建设和果品的系列加工开发,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到2005年,全省建成高标准的名特优水果基地150万亩以上,珍稀干果基地20万亩以上,水果脱毒苗繁育基地1个,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大型果业龙头企业5家,大型果品产地批发市场5个,创立省级优质果品名牌10个以上。全省果品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
(五)竹木系列开发产业。加快毛竹低效林改造,稳定发展高效的速生丰产林、笋竹两用林、食用竹笋基地。调整优化用材林树种结构,发展工业原料林、珍稀阔叶树种、菇木林、经济林、药用林,加强对原有杉木林基地的抚育。重点发展竹笋加工和竹木人造板系列加工,扶持竹木日用品、工艺品、玩具和林化产品加工。到2005年,全省年生产商品木材250万立方米,竹材1.2亿根,竹笋70万吨;年加工各种人造板135万立方米,地板100万平方米;创立优质竹木制品和竹笋加工品名牌10个以上,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大型竹木龙头企业10家。全省竹木产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
(六)畜禽产品系列开发产业。在推进规模养殖,建立猪、禽、蜂、兔、羊等商品生产基地的同时,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御体系建设,发展饲料工业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我省肉制品、乳制品、生物制品、皮毛制品等加工水平,逐步形成区域和特色优势。到2005年,全省形成30个畜牧业强县和200个强乡(镇);规模饲养提供的畜禽产品达到总产量的60%;创立优质畜禽蜂产品及加工品名牌10个以上;培育大型畜牧业龙头企业15个以上,大型畜禽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5个。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280亿元。
(七)蔬菜系列开发产业。加强农村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无公害蔬菜、高山蔬菜和出口蔬菜,扩大设施栽培,开发蔬菜低温脱水、速冻、保鲜和蔬菜汁等加工。到2005年,全省发展大棚蔬菜25万亩、高山蔬菜15万亩,出口蔬菜超30万吨;建成大型蔬菜加工型龙头企业5家以上,创立省级优质蔬菜及其加工品名牌5个;培育年成交量20万吨以上、年交易额4亿元以上的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10个。全省蔬菜产业总产值达到90亿元。
(八)茶叶系列开发产业。稳定茶园面积,提高良种茶园比例,推行机械化采摘、炒制,抓好名优茶基地和出口茶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建设和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发展名优茶生产,培植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名茶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同时,积极开发以茶叶为原料的系列食品、添加剂和医药化工等深加工产品。到2005年,全省茶叶产量达到12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7万吨;培育年产量1000吨以上的优质茶叶名牌6只,建成年交易额3000万元以上的名茶市场5个,建设大型茶叶龙头企业5家,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的茶叶出口企业4家,茶叶深加工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5%。全省茶叶产业总产值25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
(九)食用菌系列开发产业。积极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资源消耗量少的多种类食用菌生产和名优特色菇类生产,适当控制资源消耗量大的香菇、黑木耳生产,重视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突破以草代木、以桑枝条代木和短轮伐菇木林培育等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兴办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开发食用菌系列产品,提高附加值。继续办好主产区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搞活食用菌流通。到2005年,全省食用菌鲜菇(茸)年产量稳定在50万吨左右,其中香菇总量控制在35万吨左右;创立省级优质食用菌名牌9个;建成大型食用菌龙头企业4家。全省食用菌产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
(十)花卉系列开发产业。在继续发展浙江传统优势花卉的同时,调整花卉产业的产品结构,提高花卉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品牌意识,重点抓好绿化观赏苗木、盆花、盆景、草坪草、鲜切花及花卉种苗、种球生产,提高我省花卉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在省内大中城市和花卉、苗木重点产区,扩建和新建一批花卉(苗木)专业市场,逐步形成由大型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中小型集市以及众多的花店、花摊组成的花卉销售网络,提高花卉生产、流通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到2005年,全省花卉生产面积达到30万亩,培育省级优质花卉(盆景、苗木)名牌8个左右,形成大型花卉龙头企业2家,大中型花卉批发市场6家,全省花卉产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环节
(一)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
围绕农业支柱产业,培植和扶持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契约或产权联结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快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多次增值。省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竞争力强、在全省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市(地)、县两级也要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和扶持能带动本地区支柱产业发展,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到200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5%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0家以上。
(二)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积极培育由农民自愿联合并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户尤其是专业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产品购销大户,以及农产品加工经销实体、农业龙头企业等,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专业合作和联合,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技术辅导、信贷资金和产品加工、贮藏、运销等系列化服务,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发挥供销合作社和农、林、牧、渔技术推广部门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合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到2005年,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占全省总农户数的比重争取达到30%以上。
(三)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