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加强林业产业的行业管理。建立完善林产品生产技术标准、质量监督认证体系。发展多种类型、不同层次、多种组织形式的林产品生产、技术质量协会。发挥各种林业专业协会在市场产供销信息、技术交流推广、团结协作等方面的作用,提高林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十)依法治林。依法加强森林资源的采伐消耗管理、林地使用管理、野生动植物管理。依法保障林业经营者的投资、经营、收益权。依法减轻林农负担。
浙江省渔业现代化建设规划
(浙江省水产局 2000年1月)
为确保全省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按照《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总体要求,结合渔业发展实际,制定《浙江省渔业现代化建设规划》。
一、渔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方针
(一)我省渔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渔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渔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渔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渔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渔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渔业生产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生态系统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加水产品有效供给和不断提高渔民收入的过程。从我省各地区渔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分地区、分领域逐步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在2020年之前,全省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二)我省渔业现代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
--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到201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25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按1997年价格水平计算,下同);每个渔业捕捞和养殖劳动力所创造的渔业产值达到47000元;养殖与捕捞产量之比调整为35:65,水产品加工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渔业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35:30:35,渔业总产值在大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渔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渔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水产品商品率达到90%以上,形成城乡贯通的水产品市场流通网络;渔业生产要素市场基本形成;普遍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管理渔业,建立健全政府对渔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渔业生产经营格局。渔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每个渔业劳动力平均渔机动力达到5千瓦以上,在水产养殖的主要环节实现机械作业;75%以上的水产养殖面积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渔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渔港、码头等渔业重要基本设施得到全面整治,达到能防御50年一遇的风暴潮的标准,水产基本养殖基地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要求。
--科技教育对渔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渔科教紧密结合,科技进步成为渔业增长的主要因素,科技对渔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广大渔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渔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舒适、安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渔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渔区社会文明进步。
(三)我省渔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渔业现代化建设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浙江渔业的实际出发,遵循以下指导方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实施科教兴渔;走效益渔业发展道路;扩大渔业对外开放;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依法治渔,依法兴渔。
二、稳定和完善渔业生产责任制,提高渔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水平
(一)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和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渔业生产责任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在水产养殖地区,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渔(农)户的池塘(水面)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有偿转让、股份合作、使用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养殖水面使用权流转机制。在海洋捕捞渔区,继续稳定和完善海洋捕捞渔业股份合作渔船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并以新的形式逐步走向联合,组建成前后方配套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或渔业集团,实行新型的渔业双层经营,提高渔业整体效益。
(二)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渔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渔业生产集约化经营。在充分尊重渔民意愿的前提下,逐步推进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单位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养殖水产品产量的70%以上由规模经营大户和养殖场提供。
(三)不断发展壮大渔区集体经济,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渔区集体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通过资源开发、资本经营、资产管理和社区服务,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强集体经济的活力和实力。进一步发挥渔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多元化的渔业专业服务组织,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调整优化渔业结构,构建区域特色渔业新格局
(一)调整和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提高渔业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渔业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主攻发展水产养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全方位推进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逐步使全省浅海可养面积养殖利用率达到60%,沿海滩涂和内陆淡水水域可养面积利用率达到90%左右,同时大力推广稻田养鱼;建立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繁育中心,并建立覆盖全省的鱼、虾、蟹、贝、藻等种苗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省养殖面积力争达到500万亩、产量185万吨(其中海水养殖110万吨、淡水养殖75万吨)。
--调整稳定近外海捕捞。通过调整捕捞作业、捕捞品种、捕捞渔场,在利用带鱼等传统资源基础上,合理开发尚有一定潜力的中上层鱼类和头足类资源;调减帆张网和底拖网等传统作业,恢复发展灯光围网,加大疏目拖网推广力度,适量发展笼捕作业,努力实现捕捞作业多元化、捕捞品种多元化和捕捞渔场多元化,使近外海捕捞产量保持在270万吨的水平。
--加快开发远洋渔业。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积极组织,稳妥发展。在继续稳定发展过洋性作业的基础上,通过积累资金、积累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公海大洋性远洋渔业。在2005年之前,新开发一批远洋项目,以省远洋渔业集团公司为主,建设一支远洋船队,实现远洋渔业产量30万吨,到2010年远洋渔业产量争取达到6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