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特种畜禽养殖。要对现有的特种畜禽养殖场进行完善和提高,强化原种和高代次养殖场的管理,并予以扶持,提高我省特种养殖业良种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
(三)水产业。
1.引进优良品种。到2005年,引进优良品种5个--10个,并在全省水产养殖重点县(市)进行养殖试验、示范和推广。
2.建设良种基地。根据各地鱼类资源特点及渔业发展状况,合理布局,新建及改扩建水产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到2005年,配套完善国家级水产原种场2处,新建及改扩建省级水产良种繁育生产基地15处。
(四)林业。
1.针叶树良种优苗繁育。完善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研究和测试手段。到2005年,全省建设针叶树良种优苗基地24处,引进应用新品种5个,基本形成针叶良种优苗繁育网络。
2.阔叶树良种优苗繁育。对阔叶树良种优苗基地进行扩建和改建,不断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阔叶树良种优苗繁育体系。到2005年,达到杨、柳树良种优苗繁育场、园10处,珍贵阔叶树良种优苗繁育场、园15处,引进应用新品种5个。
3.花灌木良种优苗繁育。调整花灌木生产结构,提高新、特、优、鲜的绿化、美化、香化、观赏性强的花灌木生产能力,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到2005年,花灌木良种优苗繁育中心、场园达到15处。
三、推进措施
(一)大力筛选推广现有优质良种。对已审定推广的优质高效品种,在政策、资金上要重点扶持,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粮豆作物应重点推广目前表现突出、某些主要性状指标已达到国际标准的优质高效品种17个。其中,大豆品种有黑农31、黑农35、东农37、东农42;小麦品种有龙麦26(龙94--4083)、龙辐麦10(龙福91B--569)、克丰6、垦红14;水稻品种有五优稻一号、龙粳8、龙粳9、垦稻8;玉米品种有龙单13、绥玉7、庆单1、丰禾10、海玉10、克单8。同时,对于其他已经审定的具有竞争力的优质粮豆、经济作物、蔬菜、瓜类、马铃薯、果树、畜牧、水产、林业品种和以后陆续审定推广的优质品种也要重点扶持,加快推广。
(二)大力选育、引进新品种。种植业新品种选育要以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省农垦科学院等骨干育种单位为主,国有、集体、个体、合资等种子企业的育种部门为辅,多种经济成分一起上,共同进行品种创新。种植业要把早熟、丰产、质优、高效、多抗、适应性强作为我省的育种目标。充分挖掘创造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培育引入梯队品种,储备品种资源。改善科研育种条件,改进育种手段,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加速选育新品种。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同时,必须加大选种、育种、攻关的力度。充分发挥科研、教学、生产部门的科技力量,针对良种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进行试验和联合攻关,加快新品种的培育,同时要加大引进育种成果的力度,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育种成果。种植业每年拟引进150个品种,进行布点试验。
(三)深化改革,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产业体制。支持具有一定实力的国有种子公司、农业科研院校或其他种子企业牵头,相关的种子加工、包装、包衣等种子企业参加,组建具有发展前途的种子集团。组织支持牵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参与良种化工程建设,加快种子产业化进程。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育、繁、推一体化基础的种子企业向现代种子产业发展。要按市场经济原则,促进各级国有种子公司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进行重组,为我省最终形成几个具有较强竞争力、规模较大的种子集团奠定基础,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以行政框架设置国有种子公司,“小、全、散”和育繁推销相脱节的状况,推进育种科研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形成育种,种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跨地区、跨行业乃至跨国的联合经济组织,实现种子产业的社会化、商品化和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