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经理(厂长)是第一责任人。企业要建立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严格执行标准,重视计量检测,加强工艺纪律,搞好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实施质量管理创新,从严管理企业,认真实行质量否决制度,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出厂。
5.严格执行售后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加快制定售后服务质量地方标准。把售后服务作为企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严格控制,加强力量,建立健全网络,依法履行对用户的承诺,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售后服务体系。
三、加强对企业质量工作的引导
6.继续推进名牌战略。集中力量培植和发展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大、品牌信誉好的江苏名牌产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名牌产品评价机制,坚持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原则,定期认定江苏名牌产品,向社会推荐。“十五”期间,加快培育具有较高水平的江苏名牌产品和江苏省著名商标,以及环境标志产品,并争取进入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弛名商标的行列。为适应加入WTO后的竞争形势,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名牌。
7.组织产品质量攻关。为了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组织瞄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差距,组织瞄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质量指标攻关。同时,对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组织确认,鼓励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十五”期间,全省有500项左右产品主要或关键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8.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把标准化工作作为提高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加大对企业依法管理的力度,对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必须符合强制性标准。在消灭无标生产的基础上加快步伐大幅度提高标准的水平:一是大型企业和集团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积极按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开发新产品要高起点采用国外先进标准。二是加强对进口机电设备的标准化审查,质量水平低于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设备不得引进,项目不得审批。三是指导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直接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四是围绕提高服务行业质量,强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十五”期间,所有工业企业都要按标准组织生产,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达到80%。加快制定农产品标准,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9.加强企业计量工作。充分发挥计量在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方面的作用。企业要增加投入,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加强计量检测体系建设,确保量值准确。对中小企业积极推行计量确认工作,提高企业计量基本素质。对生产定量包装产品的企业推行计量保证能力考核,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对计量基础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引导采用先进的计量测试方法,严格计量测试设备的管理。
10.引导企业质量管理创新。组织企业深入开展QC小组、现场管理、质量改进、降废减损等活动。总结推广工艺突破口、质量控制点、质量否决制、文明服务达标等先进经验。积极推广采用零缺陷、可靠性管理等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要围绕贯彻GB/T19000-ISO9000族标准,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十五”期间,每年抓好1000家企业贯标。大力指导帮助企业质量管理创新,着重研究并推行用户满意度、开箱合格率等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全省工业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大力推行新质量指标考核,及时掌握全省产品质量动态。“十五”期间,重点集团、大型企业、名优产品和出口创汇企业都应要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工程、服务类企业的贯标进度要加快。全省企业质量管理总体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要有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