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信息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2000-2002年)
 (2000年2月28日 苏政发〔2000〕28号)
  今年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经济结构调整三年纲要(2000-2002年)》(苏发〔2000〕4号),要求加快我省产业升级步伐,促进结构的优化和质量、效益的提高。《实施计划》是《江苏省经济结构调整三年纲要》有关内容的具体化,对今后三年我省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施计划》,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软件产业,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加快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要通过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工作,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我省经济整体素质。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增长,信息产业正在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现在,正处于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振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是我省信息产业今后三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
  一、我省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础较好,发展迅速。
  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强的实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全省已形成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大产业规模、外商投资比重较大的产业体系。截止1999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850亿元,销售收入521亿元,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出口创汇2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其中出口增长达50%,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经济总量继续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投资类产品比重不断上升,1999年投资类、消费类、基础类产品产值比重为33:28:39。产品结构渐趋合理,移动通信、数字激光视盘机成为新的增长点,计算机外部设备、彩管和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等有较大增长。企业结构得到优化,生产进一步向大中型企业集团和外商投资企业集中,特别是一批与国际跨国公司合作建立的合资企业,近年来已进入收获期,生产和效益增长较快,逐步成为生产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力量。
  (二)软件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良好。
  软件业是信息产业的“灵魂”和核心。近几年,我省软件业发展态势良好,宏图集团、常州国光、南大苏富特、东大金智、高能集团、南京电力自动化所等一批软件企业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软件产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成果开发面世,全省已登记的软件成果有1100多项,年产数万套。各种应用软件,如MIS、CAD、教育、网络通信等都有非常活跃的市场。其中比较突出的有:计算机支持协同系统、天本电脑刺绣打版系统、日汉翻译系统、多媒体辅助教育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多媒体综合业务网络系统、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系统、GPS跟踪定位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医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华文字库及其支撑环境软件、CAD/CAM自动编程软件、系列电话计费软件、住房基金管理软件等。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软件业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软件业销售收入达18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