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期间全省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
(一)旱作节水农业类型区域划分。
吉林省地貌形态和环境特征,总的特点是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依次形成东部长白山区、中东部半山丘陵区、中部松辽平原区、西部风沙半干旱区。光能热量分布特点从东部山区向西部递增;降水从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递减。水资源分布特点是,地表水东部优于中部和西部;地下水西部优于中部和东部。就全省总体而言,我省旱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松辽、松嫩平原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318.01万公顷,占全省作物播种面积的79.6%。其中:旱田290.20万公顷,水田27.81万公顷。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根据建国以来40年气象资料分析,我省旱区以春旱为主,夏旱次之,个别年份春夏秋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依据日照情况、降水情况、旱情发生时间和频率、干燥度与湿润系数、土壤肥力等指标,将我省旱区划分为两个类型四个区:
1.半干旱类型重旱Ⅰ区。此区包括洮南、洮北、镇赉、通榆4个县(市、区)。本区属于洮儿河冲击平原,耕地面积为44.69万公顷。其中,旱田面积41.94万公顷,水田面积2.75万公顷。旱田土壤多为风沙土和盐碱土,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900-2970小时,风沙大,年限水量不足400mm,且70%集中于夏季,干燥度为1.3-1.5,温润系数小于0.7;春季降水只占10%左右,春旱频率在90%以上,夏旱频率在70%,干旱机率非常高。
2.半干旱类型干旱Ⅱ区。此区包括大安、宁江、乾安、前郭、长岭、双辽6个县(市、区)。本区位于松嫩平原和松辽平原过渡地带,耕地面积为72.06万公顷。其中,旱田面积66.52万公顷,水田面积5.54万公顷。本区日照也较充足,年日照2770-3000小时;风沙较大,降水量不足400-460mm,且70%集中在夏季,干燥度为1.1-1.4,湿润指数小于0.7;春季干旱较严重,春旱频率为70%-90%,夏旱频率在56%-70%,且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伏旱和秋吊。
3.半湿润类型雨养农业Ⅰ区。此区范围包括德惠、农安和扶余3个县(市)。耕地面积为72.87万公顷。其中,旱田68.35万公顷,水田4.52万公顷。本区年日照时数为2610-2780小时,春季多大风,春墒较差,春旱频率在50%-60%;年降水量在500-530mm,干燥度1.0-1.1,湿润系数为0.7-0.8,夏旱频率为35%-40%,经常出现春旱、伏旱和秋吊。本区土壤肥力较高,除利用好地表水和地下水外,应当发展雨养农业技术。
4.半湿润类型雨养农业Ⅱ区。此区范围包括梨树、公主岭、伊通、榆树、九台、双阳、永吉、东辽、东丰9个县(市、区)。耕地面积为128.39万公顷。其中,旱田113.39万公顷,水田15.00万公顷。本区年日照时数为2400-2690小时;春季大风较多,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年降水量在500-670mm,雨热同期,干燥度为0.8-1.0,湿润指数在0.8-1.0之间,春旱频率在45%-50%,夏旱频率在35%-40%;土壤肥力在高、中级和中、高级之间,地表水在满足城市用水和重点工业用水外,农业用水十分紧张,加之,地下水不丰富,旱田多不具备灌溉条件,近年来干旱频率和干旱对农业的影响逐渐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