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充分重视盲人的劳动就业工作。按摩是盲人适宜从事的职业,也是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十五”期间,培训和安置盲人保健按摩人员1112名,增养和安置盲人医疗按摩人员50名。
1.加大培训力度。依托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培训保健按摩人员;充分发挥中、高等院校按摩专业的作用,培养医疗按摩人员。
2.广开就业渠道。鼓励盲人按摩人员个体从业,依托社区设立盲人按摩站(点):有按摩业务的服务行业,要依据当地政府规定的残疾人就业比例安排盲人按摩人员就业,鼓励社会力量开办盲人按摩院(所),盲人按摩院(所)中的按摩人员必须是盲人。
3.对接受按摩培训的贫困盲人予以补贴;对从事个体按摩业的盲人按摩人员,在筹集资金、落实场所、核发营业执照等方面给予照顾;在社区开办盲人按摩站(点),从当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给予有偿扶持;对超比例安置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就业的社会医疗机构给予适当补贴奖励;对盲人按摩院(所)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并享受国家有关残疾人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4.完善各级盲人按摩指导机构,制定培训计划,提供所需教材,进行指导协调,实施检查验收;开展保健按摩师技能鉴定和医疗按摩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加强行业管理,从业人员持证上岗,规范盲人按摩市场。
(五)加大扶持力度、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
扶贫开发是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进而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措施。“十五”期间,扶持2.1万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使尚未解决温饱的尽快解决温饱,基本解决温饱的经济收入稳定提高,处于社会收入低层的缩小与社会收入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
1.将残疾人扶贫纳入政府扶贫计划,统一安排、同步实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开展残疾人专项扶贫,视财力情况,适当安排残疾人扶贫配套资金和贷款贴息,落实相应的扶贫工作经费。
2.继续推行各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积极稳妥地推广小额信贷;造福工程应优先安排残疾人的搬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对贫困残疾人开展帮包带扶。按国家有关规定,对残疾人员个人提供加工和修配劳务,免征增值税。
3.大力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残疾人的劳动技能;与康复训练改善功能紧密结合,增强参加生产劳动的能力。
4.完善农村残疾人服务社职能,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密切合作,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在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将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安排,一并实施,使广大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1.城镇残疾职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并按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及失业、工伤等保险待遇;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和社会救济救助等制度,帮助解决无业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问题。
2.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其中;在农村继续实行对贫困残疾人的救济、扶助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
3.多方筹措残疾人福利资金,从吸收的社会募集、个人捐赠等社会资金中,增加用于扶持特困残疾人生活救济费的比例,逐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保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