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法创办或者参加科普组织,自主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二)组织或者参与科普理论研究;
(三)科普作品的创作、编辑和出版;
(四)申请科普项目及经费,获得科普创作资金和出版资金的资助;
(五)利用科普资源兴办经济实体,依法取得报酬;
(六)接受专业技术培训;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四条 科普组织与科普工作者应当承担以下义务:
(一)坚持科学态度,依法开展科普活动;
(二)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技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三)反映科普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五条 科普工作者在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时,其科普著作、发表的论文、直接参与或者指导的县级以上科普竞赛成绩、获得的科普奖励等科普工作业绩,作为其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
第四章 社会责任
第十六条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体公民、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参与和支持。
第十七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应当组织职工、青少年、妇女参加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第十八条 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科学生产、文明生活,开展科普工作。
城镇基层组织及社区应当利用所在地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资源,结合居民的生活、学习、健康和娱乐等需要,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九条 各级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技术学校应当采取科技咨询、宣传培训、远程教育、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等,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结合技术创新,组织职工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竞赛等群众性科技活动;有条件的应当建立科普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第二十一条 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团体应当支持和组织科技人员、教师、学生和医疗卫生工作者开展科普活动,进行科普宣传;适宜向大众开展科普教育的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本室和陈列室等应当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