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条 禁止使用下列渔具和捕捞方法:
(一)电力捕鱼、炸鱼、毒鱼、毒水禽、鱼鹰捕鱼;
(二)迷魂阵、密封阵、拦河大毫、密眼网具、滚钩、镣业、灯叉;
(三)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禁用的其他渔具、捕捞方法。
禁止生产、组装、销售用于捕捞水生动物的禁用渔具和印刷、宣传、传授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
第二十一条 禁止采捕、收购和运输天然水域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亲体、卵和苗种,因养殖、科学研究或者其他特殊需要的,必须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禁止捕捉、收购、贩运、销售青蛙。
第二十二条 不得随意改变水域用途,因建设需要使用、征用或者划拨养殖水面、渔港场地的,建设单位必须征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征(拨)用地手续,给予合理补偿;征用、划拨渔业科研和苗种培育场地的,还应当负责安排恢复科研和苗种生产必需的场地和建设资金。
禁止围湖造田和填湖。
第二十三条 在鱼、虾、蟹洄游通道修建拦河闸坝,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修建过鱼设施;对已有阻断鱼类洄游通道的水利、水电工程,由当地政府组织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协商,采取适时开闸纳苗或者其他有效措施,确保渔业资源增殖,
在有通航功能的渔业水域,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置助航标志。航道内禁止设置碍航渔具,禁止种植水生植物,以保证水上交通安全。
第二十四条 在水生动物产卵、栖息、索饵场和洄游通道进行水下爆破、勘探、建桥、挖砂等施工作业,应当事先同有关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商,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对渔业资源的损害,对渔业资源造成损害的,应当责令其赔偿。
第二十五条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渔业水域环境的监督管理工作,完善渔业环境监测网络。
渔业水域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渔业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加强对国家一、二级和省重点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禁止捕杀、伤害白鳍豚、中华鲟、江豚、大鲵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