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意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
 加强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意见
 (晋政办发[2002]23号)


吕梁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旱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干旱一直是困扰我省农业生产的最大问题。长期以来,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总结推广了传统的有机旱作农业经验,使全省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26亿公斤提高到1964年的49亿公斤;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广泛开展了以兴修水利、造田改土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建设,涌现出大寨、东官庄、晋庄为代表的一批旱作节水农业典型,全省建成旱地高产稳产农田1060万亩,粮食总产突破75亿公斤大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引进和创新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初步形成了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旱作节水技术与传统经验相结合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全省粮食总产突破100亿公斤,油料、蔬菜、水果及肉、奶、蛋产量成倍增长。然而,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省降雨量显著减少,连续3年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旱灾,粮食大幅度减产,1999年~2001年全省粮食产量3年平均不达80亿公斤。连续严重的干旱,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山西农业必须长期坚持治旱兴农的方针,在当前及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突出抓好节水、集雨等重大技术措施,把我省旱作节水农业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
  一、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按照近期和远期、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今后我省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开源与节流并重,充分挖掘地面水、地下水和自然降雨等水资源利用潜力,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为中心,以增强农业抗旱能力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推广多种形式的节水、蓄水、保水等旱作节水技术措施,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自给性农业(粮食)、商品性畜牧业、保护性林业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道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及今后10年,我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建设目标是:到2005年,重点建设50个县(市)级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力争到2010年全省建成2500万亩具有一定灌溉条件或补灌能力的高标准旱作节水农田,达到农村人口人均1亩“安全田”。其中,通过建设新的水利工程和推广节水措施,力争使有效灌溉面积由现在的1800万亩扩大到2000万亩,节水灌溉率由57%提高到80%;旱地集雨补灌面积由现在的80万亩力争发展到500万亩。全省灌溉水和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20~30%;旱地每毫米降水的粮食生产能力由现在的0.2~0.3公斤提高到0.4~0.5公斤。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