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原则和重点
旱作节水农业建设要坚持灌区节水和旱区节水并重的原则,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并重的原则,常规技术与高新实用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重点:
第一,在搞好源头节水、渠道节水的同时,对现有水浇地进行以田间节水为主的技术改造。田间节水是农业节水增效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我省农业节水中最薄弱的环节,要普及节水灌溉,杜绝大水漫灌现象。同时,要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作物,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益。
第二,对占全省耕地70%以上的旱作耕地,一是大力发展旱井、水窖、蓄水池等集雨设施,保证农作物播种用水和生长期严重干旱时的“保命水”;二是继续推广地膜、秸秆等覆盖技术,保蓄土壤水;三是通过保护性耕作、改土培肥、秸秆还田、轮作倒茬等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水和供水能力,建设土壤水库;四是结合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旱地特色种植,如旱垣蔬菜、优质杂粮等,适当发展旱地设施农业,提高旱作农业效益。
第三,对15°以上的坡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同时搞好荒山荒坡的绿化,增加植被覆盖,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第四,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雨情预测预报和人工控制气候、墒情监测、肥力动态监测等各种信息服务网络,保证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旱作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
一是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的旱作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通过深耕(松)、坡耕地综合治理、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到2010年全省建成“三保田”1000万亩。二是以农田整治、输水节水和田间节水为重点的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平田整地、完善灌溉制度以及推广小畦灌溉、滴灌、喷灌、管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到2010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600万亩。三是以集雨补灌为重点的高效节水技术,通过建设旱井、水窖等集雨设施及配套手摇泵等小型、简易提水设备,使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具有一定的补灌能力,大幅度提高旱地生产水平。到2010年全省旱地集雨补灌面积发展到500万亩。四是以秸秆、地膜覆盖为重点的覆盖保墒培肥技术,通过大面积推广不同模式的覆盖技术,提高土壤保墒蓄墒能力和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微生态水热环境。到2010年全省推广秸秆、地膜覆盖面积达到2000万亩。五是以机械化旱作和保护性耕作为主的耕作保墒技术,通过少耕、深松、免耕和秸秆还田,减少土壤水蒸发,提高土壤肥力。到2010年全省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600万亩。六是以平衡施肥与抗旱保水剂应用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通过大面积实施以肥调水、以剂保水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七是以抗旱品种繁育、推广为重点的生物性节水技术,通过推广耐旱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以及配套的栽培技术,提高作物自身抗旱节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