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产业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无论是网络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还是软件开发,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企业和拳头产品不多,离产业化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在信息化建设中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敏感性不够,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5、信息化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作为对外开放城市,南宁市的信息化工作明显滞后,市民的信息化素质较低,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也较少,主要原因是我市信息化意识还不够强,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信息化宣传力度不够,信息化意识没有深入市民心中,企业信息化意识也很不够,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及拓宽销售渠道等方面较为薄弱。
6、行业管理的机制还不完善。目前我市还没有完善的信息化政策体系和有关法规,不能很好地保护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不能较好地规划信息网络建设。
7、缺乏信息技术、管理方面的人才。一是信息化教育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化教育体系;二是信息化人才培养跟不上信息化人才需求步伐,中小学是信息化培养的薄弱环节,大中专院校信息化专业教育普及率也较低,社会信息化培训跟不上时代要求;三是信息化人才引进难度大,由于软硬环境条件的限制,企业单位、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重点部门引进高素质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比较困难。
8、信息化投入与资源利用不足。长期以来我市除了信息化专业部门(如电信、邮政、联通、移动、吉通、网通等)有较大的投资外,其他部门(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进行信息化投入的资金极少,科技三项、企业技改经费等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较为有限,信息化投入极少。信息产业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不足,未能形成集聚效应和规划效益,信息资源在绝大多数部门内部流动,未能实现资源共享,这方面党政部门较突出。
(三)“十五”面临的宏观环境
1、当代的科学技术创新基本上来源于信息知识的创新,当代的科学进步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及其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使国民经济的技术含量、信息含量和知识含量大幅度提高,从而加快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进程。因此,人们把信息产业称为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战略产业和先导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产业。
2、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产业国际化、集团跨国化、生产规模化、销售本地化为信息产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但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参加信息技术协议(ITA)在为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产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通信运营业和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在国内市场将面临巨大冲击。
3、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国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大众的消费结构由以满足基本物质生活为主转向更多的追求精神享受,人们对信息、信息服务和新型家用电子产品提出了多种类、多层次的服务要求,为我国信息产业持续、高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4、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成为信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谁掌握并垄断了核心软件和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的设计和生产,谁就将成为信息产业中的霸主。加强核心软件、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的设计与生产是我国“十五”期间信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5、网络技术向高速、宽带和有线、无线相互融合方向发展。以Internet通信协议(IP)为代表的选路技术和光纤为代表的大容量传输技术相结合,融话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兼有通信、运算与媒体功能的宽带高速信息网,将构成未来社会的主要信息基础设施。与此同时,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接口规范的确定,使得通信无线移动网络接入Internet获得信息服务,实现信息个人化的目标已成为现实。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地面的光传送网络、空中的无线网络和卫星网络将相辅相成,形成有线与无线相互融合的新世纪信息网络。
6、计算机、通信与多媒体技术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通信网和计算机的功能倍增,从而大大拓宽了信息的应用范围,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家庭办公、电子休闲、网上娱乐等新型通信与信息服务方式的生产与发展,将使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促进网络经济的形成,加快信息化进程。
二、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实施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编制依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2、《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3、《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4、《中国信息产业“十五”发展规划》
(二)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建设大西南出海通道和南贵昆经济区目标,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遵循国家“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精神;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南宁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信息流集散中心;紧紧围绕建设“信息化城市”,实现《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抓好试点,逐步推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三)实施原则
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主导,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组织推进、统一标准、政策导向等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以市场化运作来加快信息化建设。
2、全面规划、重点突破的原则。要综合考虑南宁市现有的信息化基础条件,配合南宁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和重大发展机遇,对南宁市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要在基础设施先行的前提下,以信息化的推广应用为重点突破口,加快面向应用、面向需求的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以应用和需求带动和推进南宁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3、联合共建、整合发展的原则。要从全区和全市的大局出发,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的界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共建南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联合开发信息资源。同时要整合南宁市的现有基础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以发挥其整体优势,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四)“十五”信息化目标
以建设信息化城市为总目标,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进程,加快建设信息化城市;以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核心,以南宁市特色信息化试点项目为突破口,以信息化带动体制的创新、基础设施的飞跃、传统产业的升级为目标,全面提升企业素质,形成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渗透的趋势。
信息产业结构向提供产品、技术、软件及其整体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型转变;产品结构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高技术、高附加值型转变;技术应用向自主开发和创新转变。到“十五”期末,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力争达到30%左右,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12%,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达到1.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