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数字福建”的技术基础基本具备。我省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密结合,坚持自主开发与消化吸收相结合,在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服务业、软件产业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每年开发新产品、新技术100多项,开展对IC芯片设计、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CAD、CAM和CIMS等技术的攻关研究和应用开发。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在利用卫星和航空遥感数据进行空间信息的更新和监测方面具有国内先进的应用技术;福州大学是国际上第一批开展“数字地球”应用国际合作的单位。我省电信业的数字化技术、光通信技术、TTCP/IP协议以及接入技术的高速发展,推进了智能化、光纤化和分组化进程。这些,都为我省开展“数字福建”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保证。
3.“数字福建”的信息资源要素基本形成。我省在空间信息方面作了大量基础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大量的满足业务需求的数据资源,它们涉及地矿、测绘、土地、林业、农业、海洋、渔业、水利、环保、气象、旅游、城建、国土规划和通信等领域。此外,我省各行业、部门还积累了大量经济、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据统计,省市两级的近百个单位,已拥有空间、经济、社会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达两百个以上。
4.信息技术在我省的推广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在农业、工业、商业、金融、外贸、邮政、科教文卫及社会管理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金桥”、“金关”“金卡”、“金税”、“金企”、“金智”等工程的建设,为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宏观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已覆盖全省各地市和省直有关单位;“电子货币及自动化支付系统”(金卡工程)、福建省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投入运行;“对外经贸信息系统”(金关工程)初步建立了EDI服务中心,通过中心网络交换信息,为更广泛的电子商务活动打下了基础;“税务电子化系统”(金税工程)已建成增值税专用发票全国联网稽核和协查二期工程,建成自动化征收管理稽查以及内部电子化管理系统;“企业生产与流通信息系统”(金企工程)正在实施一期工程,有计划地组织全省企业信息源上网;“教育和科研信息网”(金智工程)成效显著,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建成CERNET在福建的两个省级主节点,并分别通过155M带宽光缆与上海交通大学直接高速互联。省内各主要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小学的校园网已初步建成并通过多种方式接入了这两个主节点。厦门大学校园网的性能和规模已跃居全国领先水平;“科技信息网”基本实现与各地市科技信息网络中心互联;“福建旅游之窗”的开通,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旅游经济发展;电信部门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加快内部信息化建设,已经有金融、证券、保险、公安、税务、民航、气象、外贸、旅游等十几个部门利用公用数据通信网建立了自己内部的专用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同时,在我省多媒体通信网上开办了多媒体信息检索、视频点播、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宾馆网络订房等业务。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成绩显著。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在企业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在商贸流通业中,电子收款机、条形码技术、信用卡技术、销售终端机等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科研、教育、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告咨询、辅助治疗等科教文卫领域的推广应用也日益普遍。在交通运输业,普遍推广计算机订票系统和售票系统。全省600个邮政营业窗口实现电子化,内部生产基本实现电子信息化,初步建立福建邮政电子商务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公共管理中得到推广应用,正在逐步实施政府上网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