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法制化建设,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取向改革。完善粮食收购保护价、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放。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家、集体、农民投入及其他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农业投入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减少村组补贴人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保持农村稳定。
  加强以水利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提高农业水利化程度,加快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综合治理。加快农村道路、供电、供水和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销售、保鲜、储运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经营和生活条件。
  拓宽农民增收领域。稳定农产品商品性收入,引导农户面向市场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引导农民向农产品流通、加工和其他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积极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各项事业,扩大农民劳务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6.集中力量发展五大支柱产业。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突出重点,壮大提升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两大现有支柱产业,加快培育食品、建筑建材、旅游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支撑和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骨干力量。
  汽车摩托车工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整合,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合资合作。加快市内企业集团资产重组步伐,实现强强联合。开发生产安全、节能、环保经济型轿车,扩大商用车品种系列,加速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引导摩托车生产企业联合发展,巩固提高摩托车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扩大出口,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培育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小巨人”,形成零部件与整车协调发展的格局。
  化学医药工业。建设天然气综合化工基地,引进跨国公司先进技术及资金,重点发展乙炔化工、甲醇、醋酸及其衍生物三大系列天然气化工产品和天然气制氢系列产品。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创新步伐,重点发展新型精细化工产品。发挥原料药基地优势,加强原料药多剂型、新剂型和新用途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用三峡库区特种优势中药材资源,提高中药现代化加工水平,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基地。
  食品工业。依托资源优势和技术开发力量,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开发绿色食品加工技术,培植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创立和保持一批有持久竞争力的品牌。优化发展酒类系列产品。大力发展奶制品、饮料系列产品。发展方便、保健食品,适应大众的多样化需求。完善卷烟生产布局、产品结构,增加一、二类烟比重。
  建筑建材业。优化调整水泥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增加高标号新型干法水泥。建设高档卫生陶瓷基地,形成整体配套能力。开发高附加值玻璃纤维制品,建成我国玻璃纤维制品生产基地。开发节能节材、高强度、低污染的新型建筑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提高建筑设计、施工和监理水平,增强建筑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竞争能力,规范发展装修业。
  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努力把重庆建成旅游大市。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吃、住、行、游、购、娱的结合。突出发展长江三峡旅游、大足石刻艺术旅游和山城都市旅游三大精品。加快建设四面─山金佛山生态旅游区、合川钓鱼城古战场遗址旅游区、仙女山芙蓉洞观光休闲旅游区、三峡腹地科考探秘旅游区、大宁河小三峡旅游区、黔江─乌江画廊民族民俗旅游区、近郊温泉湖泊度假旅游区、万盛石林旅游区、万州甘宁河青龙瀑布、石柱黄水森林公园等特色旅游区。加大重庆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扩大开放,吸引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型旅游集团参与重庆旅游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增强接待能力。规范旅游市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善旅游服务质量,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7.重点发展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按照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目标要求,重点培育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环保工程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使之成为“十五”期末的主导产业。
  信息工程。启动实施重庆光电工程,发展光电材料及微光元件、光电器件及应用、光纤通信技术设备、激光器及应用等光电子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接入设备和终端设备,加快以光纤传输设备为主的通信产业发展。择优发展模拟集成电路、智能运输系统等设备制造业。以应用软件开发为主攻方向,建设重庆软件园区,大力培育一批软件企业,加快重庆软件产业发展。
  生物工程。重点开发用于治疗疑难病症的基因类药物、生物生化药物。应用生物技术,扩大三峡库区香料植物规模化、集约化种植,采用高技术精制天然香料。大力开发推广农业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品质,壮大现代农业。
  环保工程。重点推进电厂烟气脱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天然气汽车成套技术开发及装备产业化,结合实施三峡库区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一批重大环保示范工程,初步建成国家环保产业发展重庆基地。
  8.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存量优化和结构升级。冶金工业,坚持专业化和精品化,重点改造加工工艺和装备,开发市场短缺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发挥铝加工业技术装备优势,开发市场急需的高精铝板带材、大型铝型材及锻压件、镁合金系列产品。机械工业,发展大型输变电设备,开发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等系列产品,发展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和设备,以及新型医疗器械。轻工业,着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名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纺织工业,加强有资源优势的麻纺、丝纺工业,调整提高棉纺织工业,大力发展服装业。
  加速调整和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建立适应国防建设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国防工业体系。保持和增强国防科研开发能力,发挥国防工业在发展汽车、摩托车工业中的骨干作用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带动作用。
  9.大力发展服务业。走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路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建设中央商务区和城乡服务网络,完善服务业标准,促进服务业上一个新台阶。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和新兴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应发展现代经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咨询和数据库服务业,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增加金融服务品种,拓展多层次、多类型金融服务。加强会计、审计、评估师队伍和事务所建设,鼓励发展为管理、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咨询业。提高民事、商务、法律诉讼等法律服务水平。发展广告业。
  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手段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商贸流通业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培育和建设一批辐射长江上游的区域性专业商贸市场,培植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货仓式卖场、多式联运等新型商业业态。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和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会展设施,提高会展能力,举办和规范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会展活动。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大力发展房地产业,规范房地产交易与物业管理。引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的发展。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家政、维修、养老、幼托、看护、保健、文娱等便民利民服务,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鼓励对社区服务的多元化投资,坚持社会兴办为主,培育社区服务公司,增强社区服务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社区服务上规模、上档次。
  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在都市圈内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中心商业区和大区域专业批发市场。
  地区性中心城市建设一批与辐射范围相协调的区域性商贸市场。依托中小城镇,大力建设区县城乡服务业网点。
  10.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网络为核心,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以软件、微电子、光电子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切入点,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新区为生产研发基地,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建设高速宽带信息基础设施。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扩充基础传输网。对现有武汉─重庆、西安─重庆、成都─重庆─贵阳等长途一级通信干线继续扩容。力争新建重庆─怀化─长沙和重庆─毕节─昆明一级通信干线。加快二级通信干线扩容,完善三峡库区和边远山区通信干线网络。促进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融合,建设并完善宽带多媒体网络。加快高速宽带接入网的建设,提高接入网的性能和安全可靠性,扩大网络服务和信息资源供给服务范围。
  推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加快企业信息化。提高金融、证券、保险、外贸、海关的信息化水平,建立电子认证、电子支付等现代信用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实施电子政务、网络教育、远程医疗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开发三峡库区综合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分期建设和完善重庆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建立基础市情、公共信息资源、综合经济数据库,推进“数字重庆”工程。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