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社会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城镇小学开始普及计算机知识教育。公务员、企事业员工逐步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技能,适应政务和办公自动化需要。
11.改善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私营、个体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形成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经济增长格局。
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探索实施国有经济调整的有效办法和途径,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和控制力,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新建国有企业除特别规定外,原则上不再采取国有独资和绝对控股的形式。国有企业根据需要和可能,采取参股、控股等方式集中投入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公益事业等方面的重大骨干项目。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加重点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在税收、金融、工商管理、企业开办条件等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鼓励政策。采取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等方式,创造条件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投放。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产业发展、技术与管理、法律、政策、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服务。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规范发展。
取消一切限制社会投资的不合理规定,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内资均可进入。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
12.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扶优扶强,抓大放小,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整体竞争力提高的格局。
引导优势企业集团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分工合作,培育若干拥有名优产品、先进技术、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集团整体优势,重点推进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建筑建材、食品等支柱产业的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增强核心竞争力。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把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制定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发挥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种需求、吸纳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培育和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的社会服务体系,有效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
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促进企业强化技术开发与市场营销两头,精干生产制造环节,内部结构由“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形成具有活力的企业组织形式。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全面实施重庆质量振兴纲要。
三、区域布局
13.构筑三大经济发展区。按照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推进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为辐射点的点轴系统开发,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发挥优势,加快构筑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都市发达经济圈。该区为地理区域相对完整,经济社会特征大体相同的主城9区,以建设长江上游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为核心内容,实施先导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增长。“十五”全面推进都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信息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繁荣教育文化,加快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进一步完善现代大都市的功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渝西经济走廊。该区为沿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渝黔高速公路和渝黔铁路、319国道和遂渝铁路以及规划中的遂渝高速公路、212国道和渝合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分布的12个区县(市),以建设大中城市连绵区和产业密集带为核心内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形成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十五”要重点推进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建设“绿色通道”、治理水土流失和次级河流污染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若干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小区以及相应的小城镇,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并争取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该区为沿三峡库区、渝万高速公路、渝怀铁路分布的19个区县。坚持国家扶持、政策优惠、各方支援和自力更生的原则,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内容,实施赶超发展,形成全市可持续发展新的支柱力量。“十五”结合三峡移民搬迁计划,加快建设交通、水利、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注重保护、开发和利用淡水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和旅游经济,建设经济林、香料、蚕桑、草食牲畜、名优果品等基地,发展自然风光旅游、人文景观旅游、民俗生态旅游,培育旅游精品;在企业和城镇搬迁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新型建材、食品、中药等产业,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形成区域性商贸中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14.加速城镇化进程。实施城镇化战略,与推进工业化进程相结合,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经济相结合,转移农村人口与创造就业机会相结合,积极稳妥地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形成以都市圈为中心、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面向现代化发展的城镇体系。
主城区及都市圈,继续保持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城市功能,富有历史文化传统和山水园林特色的西部大都市。加快建设北部新区,使之成为我市综合实力和现代都市风貌展示区。加快万州、涪陵次级中心城市的建设,使之成为三峡库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富有特色的库区大城市。把黔江、永川、合川、江津、南川、长寿、开县等建设成为地区性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小城市,县政府所在地都要按小城市进行规划建设。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把发展小城镇的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并将有条件的小城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认真抓好小城镇规划,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完善小城镇功能,繁荣小城镇经济。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城市基础设施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功能到位的原则推进建设,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健全城市管理体系,改进城市管理机制,加强对城市人口、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的管理,规范社会生活服务和城市文化管理。
15.发展区县特色经济。区县经济是全市国民经济的根基和主体。要增强区县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壮大区县经济实力,增强区县经济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县经济。加强分类指导,加大支持力度,原则上按照城区、郊区、三峡库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四种类型,因地制宜,发展不同规模,多种特色的区县经济体系。各区县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企业增利、财政增收目标,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和现有经济基础,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选准各自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防止产业趋同,培育区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科技教育事业,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干部交流和人才定向培养制度,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三峡移民
16.多途径安置三峡库区移民。三峡库区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之首,是我市一项特殊的政治和经济任务。坚决贯彻开发性移民方针,落实好中央关于“坚持农村移民由以就地后靠安置移民为主调整为就地安置与外迁安置相结合,坚持企业迁建由技改后搬迁调整为救活一批与关闭一批相结合”的要求,切实加强移民资金和移民工程质量管理,加快二期移民,确保三峡工程2003年蓄水发电,顺利推进三期移民工作,“十五”时期建房安置41.6万移民,实现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和长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