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科研机构,实现多学科、跨地区、跨部门联合攻关,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要通过加大投入,改善科研条件,使省属农业科研机构成为全省的农业研究开发中心;省农业科研机构要与高校合作,建立省农作物改良中心,先期着手进行水稻、甘蔗两个分中心的筹建工作。加强水果品种改良和保鲜、加工技术研究;加强畜禽品种改良、配合饲料和疾病防治的研究。同时发挥重点开放实验室的作用,办好中试基地。地(市)属农业科研机构重点开展农作物良种选育、应用技术研究、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二次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逐步形成符合地域资源特色的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县(市)属农业科研机构和各类技术服务机构要扩大服务功能,构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科技服务网络。各级农业科研机构都要大力组织科技人员参加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扶贫和各类科技服务工作。
(三)择优支持一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急需并具有优质的重点科研机构和学科,形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中坚力量。政府在有关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专项改革经费等方面提供相对稳定的支持。选择农作物良种研究、公路和水运学科、地基基础和预应力混凝土学科、医药和住处化工程等率先进行试点,逐步达到一流水平。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国家级化学催化剂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四)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重点地加强基础研究和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选择一批我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及医疗卫生部门的优势学科和重大应用前影的基础性研究项目为重点,予以积极扶持。逐年增加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为基础性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支持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实行科研人员又向流动、相互兼职,促进共建、共用大型仪器设备,实现资料、信息等资源共享。加强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在人口与健康、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及环保产业发展、防灾减灾、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福建可持续发展服务。
(五)放开搞活一大批开发型和技术服务型科研机构。促使其面向经济、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与经济结合,创造条件实行企业化管理,走自我发展道路。
科研机构要积极探索与经济结合的模式,可采用通过共建或合并优化科技队伍结构,成为区域性或行业的技术开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或技术创新推广中心等);成为科研生产联合体;成为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部;成为面向社会的科技服务、科技咨询机构或整体改革转型为科技企业;以及其它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科技企业。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