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建筑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在法制建设方面,制定并实施了2部地方性法规、8项政府规章和31项建委行政措施,建立了执法队伍;在施工招标投标方面,从1997年开始建立了有形建筑市场,公开招标率达到77%;在工程监理方面,到2000年共成立监理公司197家,从业人员9570人,监理工程覆盖面达60%;在工程造价改革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价格调整方式;在企业资质、建材使用、外埠队伍管理以及工程质量监督等方面也进一步加强,同时多次进行建筑市场整顿,使建筑市场秩序有所好转。
  (六)北京建筑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队伍规模仍然过大,整体素质不高。市场竞争仍很激烈,任务不足和资金不到位的问题仍然是困扰建筑业的突出问题。建筑企业在技术上仍以传统技术为主,管理上仍属粗放型,主要是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维持经济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成分过大,国有和国有控股的资产约占全行业总资产的80%左右。在行业组织结构上,大的不强、小的不专,没有形成合理的总分包体系。在产业结构上,多元产业和产品的营业额不足建筑业产值的15%。在市场结构上,外埠和国际工程承包营业额只占施工总产值的13%。
  三是国有企业负担重。全行业资产负债率为80%,其中国有企业高达83%,大企业集团更高;国有企业仍存在大量的富余人员,而且承担许多社会职能,人员分流和社会职能剥离都很困难。
  四是经济效益差,1999年全行业实现利润13.6亿元,产值利润率仅为2%,特别是国有企业资产占65.6%,但利润只占34.6%,产值利润率仅为1.4%;2000年利润呈下滑趋势,实现利润仅为9亿元,产值利润率仅为1.3%。
  五是建筑市场尚不够规范,特别是业主肢解发包工程、压低标价、与承包单位签定“阴阳合同”等问题比较突出,业主要求垫资和拖欠工程款问题愈演愈烈,到2000年10月份,全行业被拖欠的工程款达270多亿元。承包单位转包、挂靠等问题也屡禁不止,不正当竞争现象时有发生。
  二、“十五”期间面临的主要形势
  “十五”期间,是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的第一个五年,是实现北京市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这期间国际、国内和北京市的发展形势,对北京建筑业来说,展现了良好的机遇。主要是:
  (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北京建筑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也促进北京建筑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将与其他成员国一样享受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各国的贸易壁垒会逐步消除,这会使北京建筑业在更加广泛的领域中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同时,北京建筑市场也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外国企业会更多地进入北京市场,北京企业要与实力雄厚的外国企业抗衡,就必须加快改革和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北京企业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和技术提供便捷条件,从而促进北京建筑业的发展。
  (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壮丽蓝图,全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北京建筑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十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扩大社会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这对以完成大量社会投资从事工程建设的建筑业来说,必然会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全国城镇化水平从目前的30%将要提高到2005年的35%,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比以往任何时期的步伐都快,这必然会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西部大开发必然会加快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北京建筑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