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搞好产地环境治理,加强无疫区建设
由环保部门牵头,对全市农产品产地的水、大气和土壤等环境污染情况进行普查,对已经受到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生产的农产品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区域,将其划为农业污染治理区,制定治理规划和治理方案,最低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对不能治理的,要退出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强对工业污染排放物的控制和整治,环保部门对产地环境要设点定期监测,及时发布监测公告。对破坏农业环境的行为,严格按《环保法》进行处罚。
加快全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步伐,搞好畜禽疫病的快速预防、控制和扑灭。从禽畜防疫抓起,由春秋两次免疫向常年免疫转变;兴建牧业小区,由分散饲养向集中规模饲养转变;加强大型种畜禽场的疫病监测,普遍建立禽畜饲养场防疫消毒站;加强市场管理,切断疫病传染源。在三年内消灭口蹄疫、猪瘟及新城疫、禽流感等四大疫病。禽畜免疫注射达到100%,产地检疫率达到100%,全面完成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规划的各项指标。
(四)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的管理
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联合行动,按照《
种子管理条例》、《
农药管理条例》、《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肥料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管理和市场整顿。要从农业投入品管理登记人手,调整农业投入品生产结构,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要依法查处无登记证批准文号、无生产许可证、无经营许可证等违法生产、经营活动,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兽药、渔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要尽快建立健全农业投人品市场准入制度,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等国家、省、市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
(五)创建示范区和生产基地
要本着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和优势互补、联合创办、以县(市)为主的方针,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产品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以主导产品、特色产品以及良好资源和生产条件为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市创建一批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企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严格掌握标准、保证质量,做到有标准、有法人、有档案、有必要的检测设施和人员。抓好基地环境管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与环保部门相配合,对产地环境进行检测,把符合要求的地块分期分批地列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界定范围,建立公告牌。基地生产实行标准化管理,基地的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同时建立生产技术档案。加强包装技术管理。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包装上市,并标明产地和生产单位及产品质量认证标识。积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开发。通过基地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加工业,形成龙头企业+基地+科技(标准)+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进而形成一批具有长春特色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