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抓好2001年温饱工程的通知
(市政发[2001]6号 2001年2月7日)
  为了巩固我市“八七”扶贫攻坚成果,市人民政府决定2001年在我市山塬贫困地区继续实施“温饱工程”。现就做好这项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温饱工程”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范围
  今年实施“温饱工程”,要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继续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以特困村为主战场,以特困户和贫困户中的“双女户”为重点对象,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实现贫困地区群众的增收目标。具体任务是,全市计划安排地膜玉米4万亩、地膜马铃薯5万亩、地膜覆盖其他经济作物1万亩,合计10万亩。主要集中在蓝田、周至、长安、户县、临潼等区县的特困地区和高寒山区。其中蓝田县4.2万亩,周至县2万亩,长安县1.8万亩,户县1.1万亩,临潼区0.9万亩。经济指标为:地膜玉米亩产400公斤以上,地膜马铃薯亩产2000公斤以上,地膜覆盖经济作物亩纯收入800元以上。
  二、继续实行财政扶持政策
  2001年“温饱工程”项目,继续实行由政府扶持的政策。每亩财政扶持资金30元,其中市级财政扶持补助20元,区县财政补助10元。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对农户购买地膜、良种等物资补助以及开展科技创新、新技术推广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等经费的补助。不足部分由乡、村和农户自筹。
  三、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要在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群众温饱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发展山塬地区优势产业,力争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实施工作重点要放在优良新品种的引进、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上,把“温饱工程”项目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鼓励支持科技人员积极开展优质特用玉米、优良马铃薯加工品种和其他优质高产高效作物品种的引进和试验示范,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山塬地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力争使项目实施农户每户都有一名懂技术的农民。要组织动员大批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搞好全程技术服务,建立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示范田,树立一批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实现“温饱工程”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