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总体任务的要求以及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分析,通过管理人员与计算机交互作用,系统能自动形成一优化方案并作出决策指令,下达给各子系统执行。
(2)全局监控和管理:
实时监测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可以拥有对重要设备的优先访问权和操作权。
(3)全局突发事件综合管理:
通过对各子系统的集成管理,提高建筑物内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4)网络通信与信息集成管理:
可对网络及通信线路进行协调与分配,对与整个智能化系统运行相关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进行集成管理。具有最高级信息访问权,同时有权对各子系统的信息访问权进行设置与修改。
(5)故障报警和综合处理:
对系统中出现的故障报警快速作出分析判断,确定故障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并快速给出处理决策意见。通过网络将决策指令发送到相关于系统服务器或直接进行紧急控制操作。
3.1.8供电系统
1)供电电源:具有两路独立供电电源,并设置自备发电机组。
2)供电容量:应能适应将来用电设备的增加,用电量增大的需要,变电所设计时应为将来的扩容而预留足够的空间。
3)供电源质量:必须符合以下规定:
电压波动不大于±5%
频率变化不大于±0.5%
波形夫真率不大±8%
允许断电持续时间为4~200ms
4)干线系统:对智能系统设备,必须采用专用电源干线供电,对特殊要求的设备应设置专用变压器供电。电力干线与弱电干线应分别设置独立的管道间,管道间大小及水平出线位置应留有充分的裕量。
5)用户配电箱:每个承租单元内应设置配电箱,配出回路应预留足够的备用回路。
6)接地:可采用联合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接地干线应引至,楼层的管道间内接地端子排和各承租单元配电箱或终端(其它接地参见有关标准、规范)。
7)地板配线系统应适应将来增加或变动的需要,采用弹性高的双重地板配线方式。
8)天花板配线系统:天花板内应设电缆桥架或线槽,且平顶与地板间应设有配线线槽。
9)电源插座:容量:办公室宜按60VA/平方米以上设计。
数量:办公室宜按20个/100平方米以上设置
(插座必须带接地极)。
3.1.9人员配备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归属单位必须配备能保证系统良好运行的管理和操作人员。
3.2乙级标准
3.2.1综合布线系统
商住楼、办公楼(综合楼)
1)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连接)内容为:语音、数据、安保、对讲传呼系统;
2)综合布线系统工作站(区)信息终端(单孔)端点平面布置,商住楼每单元应为,2~3个端点,办公楼(综合楼)每20平方米应不少2个端点。
3)宜具备综合布线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
3.2.2网络与通信系统
1)全数字式程式交换系统应设置相关的功能和数据通信接口。
2)应设置话音信箱系统。
3)卫星通信系统应设置1颗以上的卫星通信接收站,向收看用户提供多路电视节目。
4)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含闭路电视系统)向收看用户提供多套开路电视节目和:套或多套闭路(自制)节目。
5)公共广播传呼系统可设置一套独立的开、闭路播音柜。向建筑物内公共场所提供音乐节目和公共传呼信息,并可和紧急广播系统结合在一起,在必要时进行紧急播音传呼。
6)建筑物内信息传输主干网应设置连接附近通信交换局的高质量的线缆。
7)建筑物内应有信息传输网,网络结构和设备应能适应经常变化的应用需求,具有扩展和升级能力。
8)网络运行应实现安全可靠,主要设备应支持模块的热拔插,做到即插即用,一般设备应有备份。
9)建筑物内信息传输网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实现失效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等管理功能。
3.2.3建筑设备控制系统
1)空调自动监控应具有的功能和应达到的主要指标:
(1)冷、热源机组运行控制。
(2)空调设备的工况优化控制。
(3)空调用受电设备的监视。
(4)温度、湿度的监视、控制。
(5)空调房间的有关参数的监测。
(6)空调自动监控应达到的室内环境主要指标:
温度C 22±2
湿度% ≤80%
2)电力系统应能对电流、电压、有功、无功、电度量、功率因数等进行测量、记录。
3)给水系统应能对流量、压力、液位等进行监视、控制测量、记录。
4)冷、热源系统应能对流量、温度、压力等进行监视、控制、测量、记录。
5)可对垂直升降电梯、自动扶梯进行运行监视。
6)楼宇自控与设备集成系统应可对各类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集中监控并实现:
(1)确保建筑物内环境舒适。
(2)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与设备的整体安全水平与灾害防御能力。
(3)通过优化控制,提高工艺过程控制水平,降低能耗,减轻劳动强度。
(4)提供可靠:经济的最佳能源供应方案,实现能源管理自动化。
(5)及时提供设备运行情况的有关资料、报表,实现设备维护自动化。
3.2.4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1)火灾报警系统应以烟、温及可燃气体等探测器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