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要加大支持力度,建设一批能增强经济实力、有效益的造血型重点项目。突出抓好特色农牧业,生态工程,基础建设,旅游、优势矿产和水能资源开发,以发展教育为重点,加快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力争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
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是我省农业资源、天然气资源、人力资源等较丰富的地区。要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提高商品粮、商品畜禽和水果等农产品的优质品率和加工深度。要加大工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开发利用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发展饮料、食品、轻纺、化工、建材等特色产业。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拓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力争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五)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搞好城市发展规划,提高特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积极培育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小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完善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户籍、土地、城市用工等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集聚,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逐步形成以特大城市成都为中心、绵阳等8个大城市、16个中等城市和33个小城市以及1000个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
六、坚持科教兴川,加快人才培养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加快四川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把发展科技教育和培养使用人才放到突出位置,为加快四川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加强科技创新。重点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应用技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效节能和环保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推进应用型科技机构转制成为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鼓励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落实技术入股等优惠政策,大力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办好成都、绵阳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德阳、乐山、自贡3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孵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尽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继续推进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2010年全省城镇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以上。搞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大学科技产业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三)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大力培养和起用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和各类高素质人才。用事业、感情、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推进人才的市场化配置,规范人才的合理流动。通过实行优惠政策,采用灵活方式,拓宽智力引进渠道,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包括海外留学人员参加四川的开发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