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联动体教联手加速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意见
(通政发〔2003〕5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决定》,进一步做好全市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实现我市参加省十六运竞赛成绩的新突破,推动南通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市县联动、体教联手加速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责任机制
  (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市县联动、体教联手。进一步强化市县联动,实现两级政府间的纵向互动;进一步强化体教联手,实现体育与教育部门间的横向协作。充分发挥市县联动、体教联手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作用,有效整合体育资源,调动多方积极性,形成纵横交错、优势倍增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二)根据“条件优先,兼顾可能,适度加压,力促提高”的思路,将部分新增项目和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安排到有条件的县(市)、区训练基地和学校,实行市队县办、市队校办。凡承担市队县办、市队校办项目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业余训练的管理。在深入挖掘我市业训能力的同时,对优秀运动员或运动队,要积极创造条件送省队或有关体院委培或代训。市队县办、市队校办单位要明确目标,强化责任,确保完成省十六运参赛预定目标任务和周期输送指标。
  (三)进一步明确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工作职责。体育部门要做好项目布局的规划、调整与实施工作,协助做好市队校办和中小学体育班、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的招收、训练和参赛工作,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做好相关的服务、联络和考核工作。教育部门要大力促成省重点中学、重点职中举办高水平运动队,在各县(市)、区确定最好的小学和初中开设体育班;承担并完成市队校办、省级年度比赛和省十六运的有关任务;制定并落实运动员入学、升学优惠政策。
  二、进一步规范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运行机制
  (一)加快构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工作网络。每个县(市)、区都要分别确定1-2所最好的小学、初中,设立体育班,单独编班开课;分别确定1-2所省(市)重点中学、省重点职中举办高水平运动队。体育班和运动队可由学校自办,亦可依托业余体校举办,教育和体育资源共享。学校自办体育班的,编制部门应按业余体校的标准核定编制。小学与初中的体育班之间,体育班与省(市)重点中学、省重点职中的高水平运动队之间,要做到项目对应、有序衔接。举办体育班和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可在全市范围内招生和选材,并要根据业余训练的特点,制订教学、训练计划。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体育特色项目运动队,发挥好以体育传统校为主体的各级各类学校在业余训练体系中的基础作用,更多、更好地发现和输送优秀体育苗子,逐步形成规模适当、项目齐整,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体系。要确保新发现的优秀体育苗子及时进入体育班。“十五”期间,市级在训运动员规模达到1500人以上,县(市)级在训运动员规模达到150人以上;全市参加省十六运的项目规模不少于2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