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直接建于居民生活或工作的社区,贴近居民,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和社区为范畴,向居民提供连续的、综合的、以预防为导向的便捷的健康服务,从而合理地引导了病人流向:在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日常管理、实施预防保健服务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大地缓解了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普通门诊的压力,使二三级医院(保健院、防疫站等)作为区域性医疗、预防中心有可能摆脱繁重的普通门诊任务,转向以提供住院和二级亚专科服务,为实施的重点专科战略创造了条件。统计资料表明二OOO年上半年全市的总门诊量继续增长,但大型医疗机构却出现了二十年来首次负增长。我市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二级网的雏形已经显现。率先实现了国务院制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十四条”及其十三个配套文件确定的目标:城镇医疗机构要分为区域性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二级,二者相互分工、实施双向转诊。我市在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建设方面先行了一步,走到了全国前列,主要表现有:
(一)、先规划后布点再建设,有效地落实了区域卫生规划。一九九六年,开展社区健康服务试点时,我们就确定了按照社区人口数量设置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规划原则:根据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在无医疗机构的社区按照每6000-10000人、在有医疗机构的社区按照每1-2万人的标准划分社区,每个社区包括一个或若干个居委会/村,这样将全市版图共划分为350个社区,每个社区设立一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这种规划非常方便群众,也有利于提供连续的服务,实践证明不会造成卫生资源重复或不足,充分保证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也兼顾了卫生服务的效率。
(二)、依法管理,有效地保障社区健康服务健康快速发展。在国家有关社区健康服务政策尚未出台时,我们花了很大精力,建立健全了深圳市的社区健康服务行政法规和规章。首先以市政府的名义出台的《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即101号文件,确定了社区健康服务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许可制实施意见》,确立了准入原则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基本标准,《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评估标准》,建立起我市社区健康服务运行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核心文件从不同的层面对社区健康服务工作进行了规范,根据这些规范,我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有了政策支持和法制保障,依据这些规章共有十余单位受到有关条文的处罚,被亮黄牌警告,甚至有被红牌发下场---取消执业资格。在执行有关行政规章的过程中,我们还邀请了卫生系统的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参与,增加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审批、评估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正因为这样,我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才得以快速发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才得以有序、健康地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