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市直有关部门和市县统计局搜集反映全市和各县市区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统计指标资料。
  2、将每一综合评价指标加工为单项指数。单项指数的计算方法分别详见附件三中的“一、全市总指数的计算方法”和“二、各县市区总指数的计算方法”。
  3、将单项指数加总为领域指数和总指数。在本方案中,全市的社会发展总指数以2000年或上年为基期计算,主要用于全市社会发展进程的观察。各县市区的社会发展总指数以当年本地区平均为l计算,主要用于县市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
  (二)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作为聚类变量计算出聚类解,将各县市区按社会发展特征进行分层归类。详见附件三中的“三、县市区聚类分层的计算方法”。
  四、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
  本方案的评价结果表现为基本评价形式和分析形式两类。
  基本评价形式包括:
  (一)全市社会发展总指数和领域指数及其发展情况。
  (二)各县市区社会发展总指数及领域指数。
  (三)各县市区社会发展特征总体(领域)聚类结果。
  分析形式根据特定需要确定。
  附件:1、全市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各县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4、各县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解释及数据来源
  附件一
  全市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领域 | 序号 | 评价指标 | 单位 | 方向性 | 权数 | 
| 人 口 现 状 | 1 | 人口出生率 | ‰ | 逆指标 | 1/3 | 1/4 | 
| 2 | 非农人口所占比重 | % |   | 1/3 | 
| 3 |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 % |   | 1/3 | 
|   生 活 水 准 | 4 |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 平方米 |   | 1/7 | 1/4 | 
| 5 | 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 平方米 |   | 1/7 | 
| 6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 1/7 | 
| 7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 1/7 | 
| 8 | 农村改水累计收益率 | % |   | 1/7 | 
| 9 | 人均生活用电量 | 千瓦时 |   | 1/7 | 
| 10 | 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家庭电脑数 | 台 |   | 1/7 | 
|       公 益 服 务 | 11 | 传染病发病率 | 1/10万 | 逆指标 | 1/9 | 1/4 | 
| 12 | 新生儿死亡率 | ‰ | 逆指标 | 1/9 | 
| 13 | 初中升学率 | % |   | 1/9 | 
| 14 | 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 | % |   | 1/9 | 
| 15 | 城镇居民人均教育费支出 | 元 |   | 1/9 | 
| 16 | 城镇居民人均文娱费支出 | 元 |   | 1/9 | 
| 17 | 广播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 | % |   | 1/9 | 
| 18 | 有线电视入户率 | % |   | 1/9 | 
| 19 |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数 | 个 |   | 1/9 | 
| 社 会 保 护 | 20 | 享受低保人数占救济对象人数的比例 | % |   | 1/4 | 1/4 | 
| 21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收入户差异倍数 | 倍 | 逆指标 | 1/4 | 
| 22 | 调查失业率 | % | 逆指标 | 1/4 | 
| 23 | 意外死亡人口比率 | 1/10万 | 逆指标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