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地力建设
一是继续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按照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的要求,坚持以“治水改土、培肥增效”为中心,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实施工程、生态、农艺等综合改良措施,完成市级中低产田改造示范项目3.5万亩;二是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根据《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9〕93号)要求,切实加强领导,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12万亩标准农田地力提升任务。三是积极提升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地力等级。根据《
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8号)、《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质量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74号)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补充意见》(杭政办函〔2009〕246号)等文件的精神,切实做好补充耕地承包、地力提升、设施维护等工作,落实好占补平衡新增耕地地力监测、耕种奖励、地力培育、设施维护等所需资金,确保农用地生产能力占补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积极推广粮作低碳生产技术和高产关键技术
各地要重视对低碳农业的研究,树立低碳理念,在粮食生产中逐步减少二氧化碳、氮和甲烷等的排放。要以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以建设示范方、高产竞赛、技术培训等为手段,全面落实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立农技推广专项资金,大力推广各项先进适用技术,努力提高粮油生产水平。2010年全市推广省定水稻主推品种70万亩,水稻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100万亩、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程50万亩、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工程2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10万亩(次)。
七、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要把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有效载体,努力实现粮食生产耕作、插种、植保、收获、烘干等主要环节机械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突破水稻机插瓶颈,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15万亩水稻机插任务;进一步扩大油菜机收面积,提高油菜机收水平。2010年,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