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要仔细观察当地早稻生育进程、长势长相、叶色等,指导农民进行相应灌溉、施肥、植保等调控管理。一是对迟插的还没有进入幼穗分化的田块,应在倒4叶时追施穗肥,每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各6-8公斤。二是对已进入幼穗分化并且叶色退淡比较明显、出现青黄色的田块和三类禾苗,要及时追施壮粒肥,一般亩施尿素2.0-2.5公斤,氯化钾3.0公斤。三是抽穗扬花后要进行根外追肥,一般每亩用50公斤0.5%-1.0%尿素液和0.2%-0.3%磷酸二氢钾液进行叶面喷施。四是对于禾苗生长茂盛、长相浓绿的高产田块不应施肥,因为禾苗吸肥过量,会造成组织松软、贪青,易感病虫,易倒伏,也会造成减产。但必须及时开沟排干积水,实行湿润灌溉,减少高产田块田间湿度,提高水稻抗逆性和水稻产量。
(三)加强病虫防治
水稻受淹后,叶片受伤,植株抗病力降低,且田间温湿度适宜病虫的生长蔓延,易引起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大发生,应特别注意防治。一是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开展防控工作宣传,正确引导媒体和社会舆论,突出电视预报、滚动字幕等有效措施,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两迁”害虫发生情况、防治适期、主要技术和防治进展,推动群防群治。二是层层派出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群众科学防治,解答、解决群众防治技术问题,组织人员对外出务工农户田块和桑、稻混栽区稻田的病虫防治,防止因防治失时、漏治或用药不当而造成重大损失。三是检查督促好面上防治工作,重点排查防治工作落实情况,对漏防、未防和防治效果不理想的田块,及时组织群众二次补防,不留死角。四是根据各地实际,科学推荐使用防治用药品种或组方,指导农民掌握适期施药,正确运用施药技术,确保防治效果,防止农药生产性中毒事件发生。
(四)狠抓晚稻生产
要按照“早造损失晚造补”的要求,及早抓好晚造生产。一是及时备种,及时抢播,大力推广超级稻。各地要千方百计加大超级稻、高产优质杂交稻推广力度,及时备足备好良种。桂北要在6月下旬播种,最迟不超过7月5日。对于桂南桂中稻区绝收的早稻田,要选用生育期长的高产品种,及早播种,争取早稻损失晚稻补。二是大力推广编织布隔层育秧技术。培育适龄多蘖矮壮秧,提高秧龄弹性,为晚稻高产稳产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大力推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各地要加大水稻免耕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面。四是大力示范推广水气平衡栽培技术,为稻作节能减排技术探索新路子。五是积极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要以抓晚稻示范样板建设为突破口,作为灾后抓粮食生产工作重点,加大力度,增加投入,精心组织实施,尽快尽早抓好落实,以示范带动促进下半年粮食生产工作的全面开展,千方百计恢复灾后生产,努力确保全年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玉米
(一)及时抢收春玉米。对已成熟的玉米趁好天气尽早进行抢收,做到成熟一苞收获一苞,避免再次灾害带来的损失。并及时挂藏晾干,减少损失。
(二)加强田间管理。对尚未完全成熟的玉米,避免淹水时间超过0.5天,应及时开沟排涝,搞好排水措施,以降低田间土壤和空气湿度,促进早熟。玉米生长后期虽对涝渍敏感性降低,但淹水时间不应超过1天,受涝后注意补施氮肥,促进玉米恢复生长。对受灾倒伏的玉米,要及时扶直,并浅培士,增强抗倒伏能力,恢复叶片自然分布状态,降低产量损失。
(三)加强灾后管理和病虫防控。要注意预防玉米螟、大小叶斑病、锈病等病虫害。
(四)提前做好秋玉米抢播准备。各地要认真调配落实好秋玉米种子等生产物资,适时抢播。秋玉米产区要根据当地秋旱发生规律,结合推广应用免耕技术,选择适宜的播种期,以避免苗期遭遇高温,抽雄期遭遇“卡脖子”旱,吐丝期如遇高温易造成花丝花粉干枯,影响受粉率致使秃顶或籽粒不实。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进入村屯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宣传资料,办好示范样板片,提高技术到位率,确保晚造增产丰收,把早造的损失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