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努力寻求新的业务增长领域,理财业务规模趋稳,衍生品业务大幅增长。去年以来,外资银行逐步在业务创新领域重拾活力,除了去年部分外资银行在香港成功发行人民币债券、开展非金融企业债券交易之外,今年又有首家外资银行成功发行境内人民币债券、完成主承销金融债等业务。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总体规模逐步回稳,据初步统计,上半年,虽然理财产品合同余额同比下降约7 %,但比去年下半年回升了7%以上,而募集资金和发行期数分别同比上升超过50%和200%。同时,各外资银行衍生产品交易规模显著扩大,截至6月底,16家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在沪外资法人银行,各类衍生品交易名义本金合计2.09万亿元,同比增长约65 %,部分外资银行也逐步尝试商品类衍生品交易。
在外资银行积极应对危机,有效保持各项业务稳定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上海外资银行经营状况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为“四低”:
第一,市场份额占比仍低于危机初期水平。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外资银行业务增速要慢于银行业整体的发展速度。虽然,上海辖内外资银行占全国外资银行的半壁江山,在沪20 家外资法人银行在全国外资银行中占比更是在七成以上,但外资银行整体行业份额占比仍很低(6月末全国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存款、贷款和利润占整体银行业的比重分别是1.73%、1.24 %、1.80 %和0.67 % )。上海市辖内外资银行市场份额也没有恢复,其资产总额、存款、贷款和利润占上海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分别比2008年末占比下降3.05、0.31、3.54 和6.08个百分点。
第二,业务经营稳定性偏低,经营数据呈现波动性。经营稳定性低主要体现在:一是波幅大,2008 年以来,信贷业务体现出大幅下跌和快速反弹,波动幅度较大。二是时点性,年初和半年末存款余额均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人民币信贷多次出现月初投放较少,中下旬大幅增加的情况。三是被动性,外资银行经营数据的波动更多是受制于外部因素影响,比如外国银行分行资金主要依赖境内外同业,业务发展受市场资金面影响较大。
第三,在执行宏观调控政策上低于监管预期。一是信贷投放节奏不均衡,体现为一季度投放过快。上海辖内外资银行一季度信贷投放量是二季度的一倍以上,20 家外资法人银行一季度投放量占上半年贷款新增额的71.72 %。二是投放结构不匹配,体现在房地产贷款增长方面。4月份房地产新政出台后,外资银行房地产贷款不减反增,辖内外资银行二季度房地产贷款新增额占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增量的57.6 %;20 家外资法人银行二季度房地产贷款增量占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增长额的62.47%。三是行际间发展的差异较大。个别大型外资法人银行上半年贷款增幅超过四成,而部分银行信贷余额出现负增长。
第四,盈利能力仍未走出低谷,盈利结构不够理想。上半年,上海辖内外资银行净利润为25.22 亿元,同比增幅9.02 % ,而20 家外资法人银行累计盈利20.66亿元,同比下降13.71%。外资银行整体盈利能力仍未走出低谷,主要体现在:一是盈利效率较低,20家外资法人银行2010年6月末,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分别为0.4 %和3.95% ,而危机初期2008 年末的利润率,分别为0.95 % 和10.46 %。二是盈利空间收窄,生息资产的收益水平下降,净息差为1.92 % ,比2008年末2.58%、2009年末2.01 %都有所下降;同时,一些存款较多的银行,原先可以通过负债业务获取一定收益,但由于同业市场价格维持在较低水平,这类银行盈利表现受到影响。三是营业费用较高,20 家外资法人银行6 月末成本收入比为65.23% ,不考虑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同比上升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