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圳、佛山、东莞为重点,推动产业集聚,加快自主研发的大尺寸OLED基地建设,形成完整的OLED上下游产业链。依托广东OLED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产学研技术合作平台,大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以深圳南玻、东莞彩显为重点,加强OLED材料研发;以东莞宏威和肇庆中导为重点,大力发展OLED设备制造,使我省OLED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力争成为全球OLED面板生产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
(2)新能源。以广州、深圳为重点,加快建设电动汽车生产基地;以深莞惠和佛山、中山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技术产业基地;支持深圳率先建成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低碳经济先锋城市,支持江门开展低碳经济城市试点,支持肇庆建设低碳经济实验区,加快建设低碳经济强省;促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环保节能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世界级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基地。
--新能源汽车。依托深圳比亚迪、广州广汽集团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深圳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珠海银通新能源有限公司、珠海广通新能源汽车基地,发挥广东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和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联盟的作用,积极开展电动汽车整车研发与生产,大力发展佛山、惠州、东莞汽车电池生产基地和测试中心、中山电机控制系统及镍氢动力电池等配套产业,在珠三角地区形成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积极在深圳、广州开展电动汽车应用试点,使广东成为全国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应用和出口重要基地。
--太阳能光伏。以深圳为重点,东莞、佛山、珠海为支撑,形成梯度布局。在研发和生产方面,重点建设深圳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佛山三水区广东薄膜太阳能产业基地、顺德国家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在应用方面,重点建设顺德光伏应用产业基地。支持深圳杜邦太阳能薄膜电池板项目、深圳拓日工业园项目、东莞宏威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项目、粤电集团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电站项目等大项目建设,推进有自主品牌和技术的生产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加快发展,使珠三角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LED新光源。加快LED产业发展,构建以广州-深圳为主轴,深莞惠、广佛和中江国际级LED新光源产业一体化发展,产业链向珠三角和全省延伸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加强深圳光明新区LED新光源产业基地、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晶科电子芯片生产基地、惠州科锐公司LED芯片生产基地、佛山欧司朗生产研发基地、广东新光源产业化基地、东莞LED产业基地、江门高新技术开发区绿色光源(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和中山新光源高新技术应用基地建设,形成珠三角LED新光源上下游一体化产业带。深莞惠、广佛以高端研发制造为主,江门、中山以制造、应用和销售为主,推动LED产业链条的横向整合和纵向延伸,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LED产业链,打造国内一流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LED产业集群。
(3)新材料。广州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基地和碳纤维生产应用三大基地,形成国家级新材料产业重要基地。深圳重点依托有关产业基地和重点企业,加快建设光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新型特种功能材料基地。佛山重点建设先进金属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基地;东莞重点建设电子基材研究生产基地;肇庆重点建设高纯稀土金属、电子信息、金属和特种功能材料基地;中山重点建设新型电子材料、特种功能涂料、环境友好材料基地;江门重点建设纺织化纤、稀土发光、磁性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基地,形成分工合理的珠三角新材料产业发展布局。
(4)生物医药。以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医药健康产业园、珠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和肇庆星湖科技产业园为支撑,打造国家生物医药和现代中药重大创新产业基地。广州加快国际生物岛、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建设,以广州药业、白云山等一批医药上市公司为龙头,推动生物医药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创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深圳重点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及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器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世界知名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5)海洋产业。以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为重点,依托国家南方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和深圳国家级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化基地等载体,支持发展海洋环保、海洋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开发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广州以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基地、生物岛以及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中心等基地为依托,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与保健品产业,建成我国重要的海洋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基地。深圳重点推进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工作,建设大规模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和滤膜法海水淡化技术装备生产基地,积极培育海洋化工、海洋环保、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基地。
(6)航空产业。依托珠海航空产业园,以通用飞机产业基地为核心,打造集飞机制造、发动机和机载配套一体化发展的航空制造产业链,形成展览、维修、培训、保障服务等服务业配套发展的华南航空产业集聚区。广州、深圳依托临空产业和优势产业园区,配套发展航空零部件加工、机载电子、航空材料和航空装备制造等产业,形成以珠海为龙头,广州、深圳为依托的“三角形”航空产业空间布局。
4.优势传统产业布局。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优化提升、高端集聚,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快形成“一核多极,辐射全省”的总体空间格局。依托佛山在多个传统产业的突出优势,促进其发展成为传统产业发展对外辐射的核心区;支持珠三角其他市在特色优势传统产业或产业链重要环节形成产业集群,成为多个发展极。大力推进珠三角优势传统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向粤东西北地区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家用电器。重点构建“一带一基地”的空间布局。依托骨干企业,建设以佛山顺德和南海大小家用电器、珠海空调器、中山空调器及小家电为主的珠江西岸家用电器产业带,打造全球制造中心、设计中心和营销中心,引领带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的出口家电产品生产基地,以及粤西经济型家电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链延伸,引导家用电器加工制造环节由珠三角逐步向粤东西北扩散和转移。
(2)纺织家具。以广州、深圳总部经济和时尚设计创意,以及中高端时尚服装和品牌服装制造为龙头,辐射带动其他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分工合作、上下游互动的良性发展格局。广州重点打造珠三角服装交易、展示、信息发布中心,大力发展服装业总部经济。深圳打造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中心。佛山着力建设完善针织服装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档面料、家纺布艺产业,形成纺织服装上游配套供应中心。东莞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纺织服装信息中心、生产中心和贸易中心。中山重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休闲服装、内衣、牛仔服装加工制造集聚基地。惠州重点打造丝光棉生产基地。江门重点打造特种纤维生产基地。
以佛山、东莞、深圳三大家具制造基地为重点,以中山、江门的办公家具、红木家具和古典家具为支撑,加快发展家具总部经济,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把珠三角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家具研发基地和全球采购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