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的课程中知识内容组织的线性序列,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联结,为教师与学生的经验介入到课程提供了合理性和开放空间,也为师生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及教学过程提供了前提,更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模块教学的这些特点,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无疑会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间的合作、学校自主开发和管理课程提供新的契机,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校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三、模块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
(一)依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模块的设计意图和相关知识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认真学习研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深入研究学科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的性质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潜在能力,对模块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学时分配、教学方式、学习效果的检测与评价等要加以准确理解和把握。
(二) 正确处理好必修模块教学和选修模块教学的关系,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对模块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调整。必修课的学习模块,是保证课程目标达成的基础,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选修模块(包括必选模块和选修模块)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是必修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在选修模块学习中获得螺旋式的发展,不同选修模块的发展水平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发展差异。各个科目实施模块教学,应该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学科各模块的学习提出的“先学习必修模块、其次学习必选模块、再学习选修模块”的基本顺序进行。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对必修模块和必选模块的学习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使之更加切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对于选修模块则应当按照不同科目的不同要求,特别是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和进一步学习的实际需要,引导学生选修。
(三)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提供科学指导。学校应建立有关课程规划、开发、管理制度和学生选课的管理系统,向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都应做好指导学生选课的工作,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选课指导应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兼顾发展倾向,让学生全面发展。指导选课时对模块的介绍要具体、详细、有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做出合理的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应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依托校园网或数字化的课程管理和评价系统为学生的选课提供指导,并为师生和家长提供查询和交互的平台。学校要加强对选课的宣传,为学生提供有关选择模块学习内容的介绍或说明,包括将为学生提供的模块,每个模块具体学习内容,获得学分的条件,选课的一般程序、选课时间与地点、任课教师情况,并及时地对学生的选课结果进行确认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