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农牧业,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养殖基地和养殖小区建设,恢复重建畜用暖棚、贮草棚。推广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加强青稞、马铃薯、温棚蔬菜、中藏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在适宜地区建设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逐步提高蔬菜自给水平。修复农牧业生产设施,因地制宜发展高原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稳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统筹安排农技、畜牧兽医、动物疾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和草原、农经、农机、农产品质检、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等农牧业服务设施,以及农牧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旅游业,围绕“一区四带”旅游布局,恢复重建重点旅游景区景点。改善重要旅游通道交通条件。建设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系统,修复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高原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将玉树建成中外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市场服务体系,优先恢复重建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的商贸流通服务网点的基础上,建设区域商业中心、批发(农贸)市场、屠宰场及各类专业店、专卖店,完善市场功能。优化城乡服务设施网点布局,恢复重建餐饮、住宿和加油站等设施。加强现代物流配送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商贸、物流服务水平。恢复重建省州县粮食储备库、质检中心和粮食加工厂,建设肉类、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仓库。恢复重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及保险业分支机构,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联社恢复重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灾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特色加工业,积极发展肉、乳、青稞等产品加工,在保护生态和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冬虫夏草等药用生物资源加工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民族佩饰、服装、特色家具、家饰等民族特需品生产恢复,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做好唐卡、佛像、石刻、剪纸、羊皮画、编织、藏绣、藏毯等宗教用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加工,繁荣民族工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根据当地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发展,优先恢复建材生产企业。加强废旧建筑材料、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生产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规划建设绿色产业聚集区,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六)和谐家园。人文关怀,设立社区服务站、社会工作站,实施心理康复工程,医治灾区群众心理创伤,促进身心康复。实施弱势人群特殊关怀工程,增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服务能力。扶贫开发,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综合性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多渠道增加受灾农牧民收入。有计划地实施易地搬迁,集中安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发展。对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雨露计划”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文化遗产保护,对国家级、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实施保护性清理、维修加固和修复重建。维修加固和重建受损的博物馆、文物库房、文管所。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人,加强卓舞、依舞、民歌、安冲藏刀锻制技艺等的传承。保留必要的玉树地震遗址,建设纪念设施。宗教设施,恢复重建87座损毁宗教活动场所、寺院配套设施及宗教教职人员生活用房、玉树州佛教学校。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