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分工情况及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

  加强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结合“农村牧区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对农牧区中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中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质,促进农牧区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给予偏远农牧区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平等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科普大篷车”深入偏远农牧区少数民族中小学,建立“流动科技馆”入校园活动的长效机制,为偏远农牧区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6、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母亲的科学素质,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政府投资拉动的形式,建立多元化家长学校办学体制,增加各类家长学校数量。要将科学素质教育作为家长学校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将家长对子女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成效,列入“和谐家庭、五好文明家庭”评比标准体系。

  7、整合校内科学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学校、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实验室、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和科技活动小组、科技辅导员协会的作用,有效提高校园科学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整合校外科普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长效机制。利用科技馆、科技类博物馆、展览馆、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高科技型企业和农牧业科技园、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基地等科学教育场所,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加强现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专门的科普活动场所。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二、农牧民科学素质行动

  牵头部门:市农牧业局、科协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市委、妇联、教育局、科技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局、卫生局、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民委、住建委、民政局、广电局、林业局、环保局、气象局、安监局

  任务目标:

  1、实施农牧民科学素质教育行动。广泛开展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观的宣传,通过农牧业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科学生产、科学文明生活、进城务工、增收致富的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十二五”期间,以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为目标,每年开展100万人次的普及性培训;以科学生活、科学种田养畜,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为目标,全市每年培训的农村牧区劳动力50万人次;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进城务工人员掌握1-2就业技能和法律知识为目标,每年培训农民工10万人次;通过农牧民较高层次继续教育,以培养能人大户、农牧民技术员为目标,每年开展1万人次的专项技术培训,培育一支适应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到2020年全市广大农牧民每人每年接受1次以上的普及性科技培训;每户培养1名掌握1-2项新型实用技术的明白人;每个行政村每个产业培养1名农牧民技术员;每个进城务工人员接受2-3次技能培训,掌握1-2项就业本领。

  2、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应对突发事件,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化转移人员开展法律知识和城市化生活理念宣传,提高进城人员的城市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3、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激发广大农牧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

  4、帮助广大农牧民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生活理念。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管理意识;树立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反对愚昧的新风气;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5、建立符合现代高效农牧业发展的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体系和机制;搭建农牧民科学教育培训的社会化服务平台,整合、开发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并实现共享利用。

  6、培养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加强农村科技、教育、生产、经营等多方面的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生产能手、经营能手、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创业。

  7、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努力提高农村牧区妇女及少数民族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措施:

  1、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移动通讯和科技三下乡等活动以及“站栏员”建设,面向农村牧区大力开展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生活的宣传,扩大农村科普宣传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制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规划》和《中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指导面向农民的各类科学教育活动。

  2、政府牵头,建立农村牧区科普工作长效机制和科技培训网络体系。以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为基础,结合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

  --建立市、旗县市区、乡镇苏木三级科技培训体系,由政府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结合地方实际编印培训教材,组建师资队伍,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观摩、专家指导等方式,全方位开展科技培训工作。

  --结合实施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和农村牧区党员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加强对农村牧区党员基层干部的科技素质培训,提高他们带领农村牧民科技致富的本领。使农村牧区基层党员干部真正成为科技(科普)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