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广播学校、涉农专业技术学校、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乡镇苏木科普培训教室及其他农村牧区成人教育机构为依托,举办各类中、长期培训班,聘请农牧业专家对农牧民进行适用技术、市场信息、致富经验等培训。
--开展“乡土人才培训学校”建设工程,围绕全市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培养科技致富“一传手”。为方便农民就近学习,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牧场畜舍,长班与短班结合,室内授课与现场教学结合,为农村牧区培养一支农牧民技术骨干队伍。
--实施“新型农牧民创业培植工程”,加大对科技示范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的培训力度,提高农牧民科学种植、科学养殖、加工能力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能力。
--深化“巾帼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引领农村牧区妇女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加强农村牧区妇女科学教育培训、适用技术培训,帮助她们掌握适用技术,提高科学素质,依靠科技增收致富。
3、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科技110、科普交流会、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技能人大户下乡、科教兴村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
--利用“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各专业部门主题宣传日活动。常年深入开展“三下乡”科普宣传活动,“通过专家培训、技术咨询、科技服务等形式全方位服务农牧民”。
--大力培养和发展科技特派员、科普宣传员、农牧民技术员、能人大户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他们常年服务于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的推广示范,全面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服务。
--大力发展科技、科协、农牧业、农资等部门开办的农业110、120等技术咨询服务网络,不断增加农牧业、农牧民远程技术咨询服务的服务内容和覆盖面。
--举办农村牧区科技、科普、商品流通交易集市,解决农牧民技术咨询、成果交易、农资购销、产品销售的困难。
4、完善农村牧区科技、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先导旗县市区、科普示范旗县市区、科普示范乡镇苏木和星级农技协组织体系建设,加大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科普服务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图书室、科普宣传员体系建设,在全市形成网络齐全、辐射面广、服务到位的科技、科普示范服务体系。
5、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按照《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
--织组实施“阳光工程”,以技能培训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培训中,更好地整合资源,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多渠道开展技能型培训,就业性培训,农业经营资质性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维权能力和城市生存发展能力。加强对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信息宣传和服务,帮助他们从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实施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加强对他们进行技术、经营、管理、法律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
6、加强农村牧区科普组织网络、人才队伍和科普阵地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牧区基层科普能力。
--加强对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的培养,以农村牧区科技示范户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为培养对象,每年组织2-3次高标准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活动;优先把项目分配给他们实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技术传播能力和带动群众致富能力。
--全面推进“科普惠农兴村兴牧计划”,建立科普惠农惠牧长效机制。以市、县、乡三级科协,农村技术推广站,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为依托,在全市广大农村牧区建设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科普惠农惠牧服务站,培养一支素质较高、扎根农村牧区的科普信息队伍。
--加强农村牧区基层科普能力建设。依托农村牧区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文化站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牧区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推动乡村科普橱窗、宣传栏等建设,开发和充实适应需求、富有特色的展示教育内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队建设,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的科普能力。
三、城镇劳动人口和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牵头部门:[HTF]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会、经信委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妇联、科协、科技局、教育局、广电局、民政局、安监局、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住建委、卫生局、文化局、环保局
目标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措施:
1、围绕文明社区建设,深入开展“科普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所在地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窗口行业等资源和各类公共组织与服务体系的有利条件,通过创立文明科普窗口、科普文明居委会、科普专栏、科普家庭等多种途径,密切结合居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娱乐等需要,积极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科普活动。区、街道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创造新的工作模式,把科普工作广泛地渗透到社区各种服务体系中,实现科普进社区、进楼栋、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社区风尚。要利用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和我市文化建设重大活动,普遍开展社区文化宣传,创新社区科普文化,激发社区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