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对现有市级体育公园的升级改造,通过改造现有场地设施和新建部分场馆设施,进一步完善体育公园的全民健身功能,提升社会服务档次,逐步把体育公园建设成为集市民健身锻炼、休闲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公园。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优化整合全市体育用地资源,积极做好运动校队搬迁新建工作,尽快改善运动校队的教学训练环境。
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科学布局、完善功能”的要求,积极打造黄河两岸“休闲运动带”和南北两山“山地运动带”建设。
积极做好县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四个一”工程,力争每个县区建成一个体育公园、一个综合性健身中心、一批全民健身路径、一个综合运动场,推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
(八)全力推进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工程
通过申办举办全国单项或综合性运动会,促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局面得到改善,进一步完善兰州作为省会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
通过体育产业社会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和扩大体育市场环境,提高体育经营城市的能力。
通过整合利用现有场馆资源,挂牌建立各类体育培训基地,提高广大教练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指导业余体育训练的能力。
通过建立健全各类体育协会组织,鼓励支持和引导体育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裁判员服务各项赛事活动的能力。
通过举办承办品牌体育赛事活动,提升大型赛事活动的组织策划和运行服务能力。
(九)全力推进体育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体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通过观念的创新,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促进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来,为加快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本着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做活机制、做优人才的原则,切实加强班子队伍建设。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努力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要积极会同人社、民政等部门,制定出台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实施办法,形成全社会关注体育、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工作机制。
重视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输送和考核工作。完善选材输送的激励机制,根据人才质量设定奖励标准,根据输送层次实施跟踪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为我市竞技体育输送人才的积极性。
促进体育科技与运动训练、体育赛事组织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借助体育科研机构、体育院校的优势,加大体育科研工作力度,组织力量对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通过工作方式方法、体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我市竞技体育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实力,实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的高效科学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