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
(青政发〔2010〕17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鲁政发〔2010〕81号)精神,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全市蔬菜、渔业、畜牧、果茶、苗木花卉五大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五大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
蔬菜、渔业、畜牧、果茶、苗木花卉等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也是加快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更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五大产业建设,围绕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强化综合性工作措施,使五大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09年,五大产业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94%,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达到22%。同时,我市五大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形势,优势产业区域化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产业品种优势逐渐减弱;结构层次和质量效益不高,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出口产品遭受价格和技术壁垒双重压力没有从根本上改观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发展理念,理顺发展思路,把振兴五大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超前谋划,精心组织,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二、进一步明确五大产业振兴规划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以发展高端高效高质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大户“五大重点”,健全完善扶持机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强化社会化服务,努力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五大产业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坚持高端定位,推进产业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质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坚持科技先行,创新内生动力,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城乡统筹,立足市场导向,搞好示范带动,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三)任务目标。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在全市建成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以五大产业综合提升为主体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和园区,扶持一批素质高、发展快、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质量好、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产品。到2015年,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达到85%以上,农民通过五大产业振兴年人均收入增加1800元。
三、突出推进五大产业振兴的重点
(一)蔬菜业。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到8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920万吨,总产值138亿元。主要措施:一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以规模化日光温室为重点,尽快形成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补充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引导各项资源向技术、经济、基础条件好的优势区域集中,努力建设一批面向国外和大城市高端市场的优质蔬菜生产园区。二是加大新产品的引进、选育和推广。科研、技术推广及蔬菜生产单位要改进当地特色品种,积极引进、试验新品种,不断提高特色蔬菜品质,增强蔬菜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以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仁兆大蒜等为重点,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营销,不断放大品牌效应。四是积极推进蔬菜出口。鼓励企业加强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品质。
(二)渔业。到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25万吨,水产品产值13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主要措施:一是调整海洋渔业养殖结构,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对虾、海参、鲍鱼、鲆鲽类等主导品种养殖生产,尽快形成规模优势。二是加快渔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池塘规模化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工厂化集约节能养殖和藻类规模化养殖,五年内建成10个千亩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基地,抗风浪网箱养殖示范区10处,千亩以上的规模化藻类养殖示范区5处。三是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扩大增殖放流规模,推进人工鱼礁建设,加强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建成5处增殖型和3处公益型人工鱼礁。四是加快水产良种研发基地建设。发挥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的带动作用,开展水产良种研究开发和培育,打造一流的水产良种研发基地。五是加强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扩大本地养殖产品加工出口比重。六是加快海洋捕捞“走出去”步伐,年远洋捕捞能力达到7000吨。
(三)畜牧业。到2015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0万吨、20万吨和40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45亿元,主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85%以上。主要措施: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稳定发展生猪、奶牛、肉鸡、蛋鸡产业,加快发展高档肉牛、肉兔、肉鸭产业。二是调整区域布局,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规模养殖场区为重点,在五市构建奶牛生态养殖区、优质肉牛生产区、高端禽肉产品出口加工区、优质猪生产加工区和肉兔生产加工区五大优势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三是突出抓好“十强、十新、千场、百区”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发挥六和、九联、康大、正大、万福等10大畜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开开家、新希望、六和万福、宏盛琴豪、绿丰牧业等10个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强做大。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创建10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引导畜禽养殖专业村及家庭养殖户“退户进区”,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100个,“十二五”末力争全市90%的散养奶牛、80%的散养生猪入区集中养殖。
(四)果茶业。到2015年,全市水果面积保持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150万吨,水果产业产值达到40亿元;干果面积达到30万亩,总产量42万吨,产值10亿元;茶叶生产面积发展到12万亩,绿茶产量4500吨,产值达到6亿元。主要措施:一是做强优势果品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加快构建以平度、莱西为重点的苹果,以平度为重点的葡萄,以胶南为重点的蓝莓和以城阳、崂山为重点的小杂果等一批优势果品生产区。扩大香味梨、水蜜桃、特色葡萄以及樱桃、草莓、蓝莓等新品种生产面积,突出特色,改良品种,扩大营销,提高效益。以枣、板栗、核桃等干果为重点,着力扩大优质薄壳核桃种植面积,促进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突出果品技术改造。重点推广苹果、桃子新品种模式化建园技术,苹果、桃老果园密植郁闭园改造技术等9大新技术,带动全市果品生产技术的全面提升。三是做精特色茶叶产业。大力推进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营销和新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支持茶树良种繁育体系、标准茶园和茶园越冬防护设施建设,逐步实现茶树良种化、茶区园林化、茶园水利化、生产标准化、加工自动化和发展产业化,力争用5年时间建起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效益突出的集节本增效、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滨海茶叶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