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苗木花卉业。到2015年,全市苗木面积保持在13万亩,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其中设施栽培率达80%,苗木花卉总产值达到25亿元。主要措施:一是搞好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培育苗木花卉新品种,引进、选育优良品种,培育具有青岛特色的珍稀、乡土树种花卉,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二是提高苗木花卉生产水平。建设完善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大苗木花卉设施栽培比例,提升苗木花卉设施化栽培及深加工产业开发能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三是发展特色苗木花卉。加快特色苗木花卉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崂山枯桃、胶州杜村等一批苗木花卉特色镇(街道),开发休闲旅游功能,实现产业与文化的融合。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全市苗木花卉社会化活动中心功能区,完善市级和区(市)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和交易中心建设。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市苗木花卉网上交易平台。
四、强化五大产业振兴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五大产业振兴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召集,市农委牵头,发展改革、财政、海洋与渔业、林业、畜牧兽医、商务、工商、质监、银监等部门参加,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产业振兴规划的组织实施。完善五大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区市长负责制,形成有力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各级要把五大产业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制定各自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确保五大产业振兴取得成效。
(二)突出科技创新。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组织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镇建设活动,发展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加快推广优良主导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粮油菜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整合农业科研资源,依托驻青涉农高校、院所,建立农科教紧密协作机制,推进农科院综合实验示范基地建设。扩大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循环节约等技术的实施规模,形成一批集成配套技术。加快市、区(市)防灾减灾信息平台建设,推广气候资源利用、气象防灾减灾技术。以设施栽培、标准化生产为重点,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十二五”期间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
(三)强化质量安全。把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障,加快制定、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引导扶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及追溯制度。加快推进猪肉、蔬菜追溯管理体系建设,力争2-3年时间建成运行。加强市、区(市)和重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产地检测力度,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的全程监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强化金融支持。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金融服务向农村倾斜;各级涉农银行和金融机构要围绕促进五大产业振兴,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县域内涉农金融机构新吸纳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并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当地五大产业振兴;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鼓励专业涉农保险公司积极开展设施大棚、海精品养殖等农业保险试点;支持各金融机构完善农村信贷业务体系,创新贷款模式,扩大小额信用贷款规模;探索建立以农业投资公司、专业化农业担保公司等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投融资新模式,在市级建立专业性投融资公司、区市构建区域性特色投融资机构和完善种养大户间的合作机制,提高融资能力,支持五大产业振兴。
(五)健全市场体系。围绕五大产业振兴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奖补等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以优质农副产品为主的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和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填补市场发展空白,提升市场辐射带动力。重点抓好10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十二五”期间,力争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年均交易额保持在15%以上增幅。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社参加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展销会;健全“菜篮子”产销体系,推进“农超对接”,畅通“菜篮子绿色通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农资经营服务体系,降低农资流通成本。加强农村经纪人培训,提升经纪人队伍素质,规范从业行为。
附件:1青岛市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2青岛市渔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3青岛市畜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4青岛市果茶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5青岛市苗木花卉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
青岛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附件1:
青岛市蔬菜产业振兴规划
(2011-2015年)
为加快振兴我市蔬菜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我市蔬菜耕地面积110万亩,全年基本菜田复种指数为2.2。2009年,蔬菜(含瓜类)播种面积231.7万亩,总产量879.3万吨,总产值93.2亿元;年出口量70万吨,创汇额10亿美元,占全省60%。目前,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到65.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面积7.7万亩,塑料大棚蔬菜面积23.8万亩,中小棚蔬菜34万亩。全市蔬菜生产基本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通过新品种引进推广,蔬菜品种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蔬菜上市品种更加丰富,基本实现了全年市场均衡供应;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蔬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先后涌现出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等一批特色蔬菜品牌。同时,加大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搭建了蔬菜流通平台,畅通了优质品牌蔬菜走向国际国内市场渠道,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但目前看,我市蔬菜产业在加快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排灌能力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土壤盐渍化、连作障碍及季节性病虫害日渐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偏少;蔬菜处理加工技术落后,加上进口国贸易保护壁垒、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等,不同程度地制约了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