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

  5、实施水产养殖种业优化工程。推进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建设,到2015年,完成二期工程建设,使其成为集海洋科学研究、渔业科技培训、水产种苗繁育、海洋药物及海洋食品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化基地。加快完善水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即墨中国对虾、崂山贝类等6处国家级良种场和胶南刺参、胶州三疣梭子蟹等10处省级良种场,制定水产良种养殖补贴等扶持政策,全市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6、实施新兴产业推进工程。着力提升地产品加工能力,加快推进养殖鱼类、海参、贝类三大地产品加工基地,到2015年,地产品加工量达到4万吨,加工产值32亿元,出口创汇额2亿美元。发展休闲渔业,重点发展以垂钓为主的休闲渔业基地、以渔村生活体验为主的“渔家乐”休闲渔区、以海上观光及海岛旅游为主的休闲渔业和以“渔文化”为主题的渔业节庆活动,培育省级以上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0处。积极创建渔业品牌,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的水产养殖和加工品牌,打造一批像田横“祭海节”、红岛“蛤蜊节”等民俗文化品牌。推进渔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重点发展社员数量多、管理规范、影响力大的渔民专业合作社。
  7、实施渔船更新改造工程。开展木质渔船、玻璃钢渔船船型标准化制定工作,设计50个标准船型。实施木质渔船玻璃钢化更新改造,推广玻璃钢渔船的研制、开发和建造,逐步淘汰小型、老旧木质渔船以及高油耗、经济效益差的渔船。到2015年,改造150马力以上渔船100艘,新建及更新1000马力以上远洋渔船15艘,年远洋捕捞能力达到7000吨。
  8、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及渔民培训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支持企业建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或申报国家和省科技研究开发、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鼓励社会力量设立渔业研究开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到2015年,建设20处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科技示范户400个,推广示范优良品种20个,推广健康养殖技术30项,示范养殖面积10万亩,辐射带动养殖面积40万亩。开展渔民科技培训5000人次以上,提高渔民科学养殖水平。
  9、开展平安渔业创建工程。加强渔业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对40马力以上海洋捕捞渔船实现全面监管和监控。建设10处渔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对渔业安全管理人员、船主、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建立统一的灾害预警信息网络,设立灾害预警专用发布平台。加强渔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整合现有救援、通信等资源,构建起各级政府属地为主组织救援,海事、交通、救助等相关部门和部队协助施救,辐射全市沿海的海洋渔业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完善渔民自愿和政府组织以及专业保险公司相结合的保险经营体系,渔民、60马力以上渔船入保率100%,在部分区(市)试点渔业养殖、渔船修造业、水产加工业、渔业基础设施、渔用产品保险。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振兴渔业发展年度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保障措施,健全考核机制,严格考核奖惩,确保振兴规划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专家对重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沿海区、市和有关部门要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全力推进振兴渔业规划顺利实施。
  (二)强化科技支撑。结合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发挥驻青院所的科技优势,努力构建信息交流、人才交流、成果交易、项目合作于一体的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渔业科技研发能力。制定扶持政策,支持科研机构在良种繁育和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创新,鼓励开展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快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合理布局机构设置,加强乡镇及区域站建设。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利用科技下乡、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提高渔业生产者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素质。
  (三)加大资金支持。制定振兴渔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规模化池塘改造、工厂化集约养殖、水产良种繁育、标准化藻类养殖、深海网箱养殖、水产品加工、渔业品牌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洋渔业开发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渔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对渔业信贷扶持,探索开展海域承包权、海产品订单等质押贷款,解决贷款难问题。

  附件3:
青岛市畜牧业振兴规划
(2011-2015年)

  为再创我市畜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由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转变,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现状
  (一)发展现状。近几年来,我市畜牧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畜牧业产值、肉蛋奶总产量、畜产品出口创汇等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2009年,畜产品总产量达到110.2万吨,畜牧业产值1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饲料加工企业120家,工业饲料产量143万吨,产值42亿元。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8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全市年畜产品加工总能力100余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额750多亿元,畜产品年均出口创汇4亿美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一是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初级加工制品居多,带动能力不强;除家禽、生猪、肉兔外,其他畜禽的规模化水平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二是动物防疫形势十分严峻,畜产品质量安全仍然存在隐患。三是畜牧业发展面临土地、资金、环保因素制约严重。用地不足,一些养殖、加工项目融资难问题突出,特别是中小养殖户筹措资金难度较大;畜牧养殖产生大量的动物粪便、污水和温室气体,治理畜牧业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面临机遇。今后几年是我市由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转变、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重要机遇期。一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较为完善,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成为主要生产方式,我市已初步具备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二是国内外需求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国际畜产品需求逐年增加,国内大中城市畜产品需求强劲,农村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我市畜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实践证明,没有现代畜牧业,就没有现代农业。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畜牧业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的优势更加明显,畜牧业自身积蓄的优势和潜力也在加速释放,畜牧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