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快重点乡镇发展步伐。要坚持产业支撑、特色建镇的总体思路,发掘、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按照产城一体的原则,加快专业园区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带动周边农村人口向镇区集聚。结合实际发展优势产业,加强建设管理,增强服务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3.加快农业乡镇建设。抓好小河、新镇、西岗等农业乡镇建设,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农业高产示范项目,提高农业收益。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壮大经济实力。
(五)实施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工程
1.加快新型农民社区建设。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推进。2012年年底全市现有建成区内的37个城中村全部完成改造,县城建成区内的村庄3年内基本完成改造,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淇河生态区内的村庄改造。
2.切实做好“村改居”工作。按照“一换、两转、三就”(以宅基地置换新住房,将农业户籍转为城镇非农户籍,将农民社会保障转为城市居民社会保障,落实就业就学就医政策)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村改居”工作,使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力争3年内完成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行政村“村改居”工作。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路、水、电、医、学”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电网布局、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依托小城镇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建设集中供水设施,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2011年年底前,初步形成“村组保洁、乡镇收集、县区运输、集中处理”或“村组收集、乡镇运输、县区处理”的县区域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和安全稳定的运营机制,全市70%以上行政村有专业环卫队伍。2012年,90%以上村庄实现全天保洁,形成较为完善的县区域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和运营管理机制。
三、工作措施
(一)坚持规划先行,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
树立紧凑复合、组团集群、绿色低碳、特色品位等先进规划理念,健全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专家审查制度,加强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审查环节技术把关,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加快建立由城镇体系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构成的城乡规划体系,201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市、县城总体规划报批,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中心村规划编制。2011年6月底前实现市和县城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2012年完成中心镇主要街区、一般建制镇镇区近期建设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完成应当编制规划的基层行政村规划。完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开展城市重要地段、特色街区和景观节点的城市设计。2011年年底前,建成并开放规划展览馆。积极探索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市对县、县对乡镇要加强规划的管理指导,严格规范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的调整程序,健全规划公示公布制度。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监管,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治理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