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紧缺型工业人才培养工程
根据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实施“紧缺型人才培养工程”,开发培养大批工业设计、软件开发、信息网络、市场营销、文化创意、资本运作、融资投资、物流服务、信息咨询、商务会展、品牌打造、节能环保、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等紧缺型人才。
根据工业行业的人才紧缺度,2010年开始实施“工业人才定制化培训计划”。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工业信息化委、科技厅、国资委等部门应鼓励和引导企业结合生产经营的需要,与教育机构进行定制化工业人才开发培养。加快培养造就大批数字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紧缺型人才。推广校企联合的定制化培训模式,鼓励更大规模地开展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领导型、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工业人才。2010年进行定制化培训试点, 2011年起逐步推开。
(二)完善工业人才流动的市场服务体系
发挥人力资源中介组织作用,完善现有的人才市场,重点拓展工业人才,开发人才派遣、测评、租赁、猎头、转让以及薪酬设计、管理咨询、技能培训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服务项目,形成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满足需求的工业人才资源市场。
(三)建立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保障体系
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工业人才的培养、开发和奖励。调动和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设立人才开发资金,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训资金应不少于当年工资总额的2.5%。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和利用工业人才资源,引导全社会加强对工业人才的投入,发挥社会投资的补充作用。
(四)搭建工业人才资源信息网络平台
整合现有各部门信息数据资源,构建“云南省工业人才资源动态信息系统”。系统集成全省工业人才信息资源,建立开放共享的人才基础信息库和分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建立符合云南省工业发展需要并能反映和满足资源状况与紧缺度的人才资源信息指标体系与数据标准,建立有关人才资源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渠道。定期发布工业人才资源状况、人才开发目录、人才开发政策和工业人才市场供需等信息。
(五)搭建工业人才的研究、资助、交流服务平台
成立“云南省工业人才发展基金会”。作为公益性的社团组织,基金会联合省内现有的各类人才资源中介组织,吸纳省内外各类企业、资金和人才参与,为工业人才提供一个成长、培训、合作与交流学习的平台。为各类高端工业人才开展科研资助、创业融资、信息资讯、成果转化、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