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创建系统工程。根据中宣部、文明办《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真正从群众需要的出发,依托“江河湖海”兼具的水文化资源和“吴文化”独特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城区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做优做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活动,不断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向纵深开展,最大限度满足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工程之一:统筹实施以群星璀璨“我们的节日”、“广场活动天天有”、市直舞台艺术“四进工程”和“城区各广场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四大系列”品牌文化惠民活动,开拓多种形式的文化“三送”和“四进”活动,不断提升活动质量。
工程之二:做亮做强重大品牌文化活动,打造能够传承弘扬悠久历史城市文脉、独具魅力地域特色的艺术节庆活动。(见附件1)
工程之三:各市、区按照“一市(区)一品”或“一市(区)多品”的发展战略,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充分展示吴文化和“江、河、湖、海”水文化的深厚底蕴,做强做大各具特色的品牌。(见附件2)同时,广泛开展“一镇一品、一镇多品”以及“一村一品”,鼓励举办各类民间文艺节、农民文化艺术节和镇、村和社区文化节。落实“两个一流”:每个街道都有一支一流的文化团队,都有一项一流的活动品牌。加强“民间(特色)艺术之乡”和“市文化示范镇、文化先进镇(街道)”建设。
工程之四: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社会群体的需要以及广大民众的需要,积极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精心组织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的同时,组织开展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社会群体的文化艺术节庆活动,融合各类人群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
(3)组建“苏州市群众文化活动总团” (暂定名)。充分发挥市文化馆龙头馆作用,整合各市、区文化馆资源,凝聚各群众文化队伍力量,建立全市文化网络互动体系,组建“苏州市群众文化活动总团”,实现公益性文化设施从“小、散、杂”向“网络化、一体化”提升;群众文化创作从“自娱自乐型”向“示范带动型”提升;群众文化团队从“各自为政”向“合作互补”提升。
(4)强化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服务。根据《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继续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制度,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原有品牌基础上新增两个以上创新服务品牌。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免费向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开放,完善方便残疾人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
3.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文化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公共文化的管理、运营和服务发生了深刻变革。高新信息技术应用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新技术应用方面要普及与提高并重,在加快基础性技术普及和升级改造的同时,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以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1)加快“四位一体”(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各市、区政府要集中和整合农家书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村图书室的资源,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农村提供较为专业化的、普遍均等的公共信息服务。到2012年底,基本完成“四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