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发挥2010版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评审指标体系的导向功能和约束功能,进一步将文明单位创建与绩效考核挂钩。突出文明单位的人文服务培育、社会责任强化、卫生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创建。在文明单位创建基础上,开展“和谐医院”创建,强化典型引领和分类指导,丰富主题内涵,拓展活动载体,完善评估方法,拓展创新领域,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积极做好全国文明单位和创建先进单位的推荐、申报工作,引导民营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增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交流、研究,搭建文明单位创建成果展示、推广平台,推出“上海卫生系统十大便民服务举措”、“文明单位创建十大流程优化案例”等评选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不断涌现。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并作为新职工岗前培训、考核内容。推进“医德档案”制度常态长效管理,进一步落实医德档案“内容统一化、管理信息化、考核绩效化”,充分发挥“医德档案”制度的激励、引导和规范作用;完成卫生部行风建设课题“医德档案”调研。完善上海卫生系统职业道德教育载体建设,推出一批卫生系统职业道德教育基地,明确基地建设规范要求,充分发挥职业道德教育基地的学习、交流、展示、宣传功能。
(四)推进医务社工和医院志愿者服务活动。总结医务社工和世博志愿服务经验,联合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专业社工和医院志愿服务模式,力争打造在全国卫生系统领先的医务社工和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支撑计划。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务社工组织建设,培育一批志愿服务基地,做好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吸引、凝聚更多专业人士、大学生和市民群众在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领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五)加强卫生文化建设。深入总结、凝炼世博精神,开展上海卫生系统行业精神大讨论,形成引领全市16万医务工作者的价值观、职业精神和医学伦理原则,增强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培育共同价值观,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的积极性,努力为医改献计献策。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努力践行救死扶伤、诚实守信、关爱病人、敬畏生命的价值取向。要推进卫生文化载体建设,开展医院网站文化评比、交流和展示,命名一批医院文化品牌实践基地,形成具有上海卫生特色的文化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