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更新教育理念,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滨湖区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统筹协调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基础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上,花大力气推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一是积极组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活动。出台了《加快创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并且下达创建任务书,开展创建工作先进乡镇(街道)评选活动,对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创建工作使全区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环境、办学条件、设备设施、经费安排、师资力量等方面大致一样,全区没有薄弱学校。二是构建“区域大教育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创设区域大教育联席会议这一平台,把区域内20多家不同隶属关系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文体场馆、园林景点、“530”海归创业基地等单位组织协调起来,把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形成了超越条块,超越部门界限、功能强大的新型教育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大幅度增加,并且与区域产业调整升级相结合,在推进政(府)、产(业)、研(科研)、学(教育)一体中发挥作用。三是注重特色建设,着力提高教育品质。实施“校本提升战略”,以现代教育的理念,提倡学校自主发展,开展“一校一品”创建活动,提倡学生自主成才,通过多渠道培养多样化人才。
4.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省教育厅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规定下发后,滨湖区随即出台了《关于为创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积极构建良好教育环境的通知》、《关于贯彻省“五严”规定建立长效机制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执行省规定的各项具体措施,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制度,加强专项督导、随访督导,并使之常态化,有效地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定期组织中小学生体育比赛、艺术展演活动。积极构建实施素质教育长效机制,总结并推广蠡园中学教育改革特色办学的成功经验,引导学校拓展发展内涵,打造素质教育品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引导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滨湖区2009年荣获“2008-2009年度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区”称号。
5.创新师资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师德建设深入开展。每年确定主题,开展师德专题教育活动,制定师德考核办法,落实师德要求和规定;开展师德测评,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聘任教育行风监督员,促进教师自觉加强思想修养。二是教师培训扎实开展。构建多形式、多渠道并举的培训体系,注重理念更新,案例同行,理论联系实际。形成教师培训体系,启动教师继续教育“百、十、个工程”;深入规划校级干部培训,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在职定期进修制度和校长职级制度,通过挂职、自学等方法,不断提升校长的业务水平;开辟网络培训新平台,打造教师互动互助载体,利用网络开展教师研修,校长培训等工作。三是教师引进交流机制逐步健全。严格规范教师招录,建立人才“双选”交流市场,通过上课说课等多方面考察,引进优秀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逐步完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实施支教轮岗制度的意见》《关于校际联动工作的意见》,实施以骨干教师支教和合格教师轮岗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交流制度。开展国际交流,组织校长教师到6个国家学习考察,与美国肯塔基州教育局签署合作协议,拓展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视野。四是健全师资发展保障机制。设立骨干教师奖励基金,对骨干教师进行考核奖励;设立“创新创优基金”,激发学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以开展课题研究为保障,实施校本提升战略,加强区域现代教师培训的创新研究;举办江苏省五城区教研协作会,打造交流学习的互动平台;积极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二、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1、建立“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滨湖区义务教育经费至今没有全额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仍实行区镇(街道)两级按比例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做法。建议滨湖区抓紧建立起“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做到区本级财政预算既完全符合《
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又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政府参与办教育的积极性。要抓紧完善区教育经费结算中心,由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教育经费。
2、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滨湖教育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拥有独特区位优势的滨湖区,目前已经成为无锡及周边城市市民投资兴业的热土,大批居民的入住和新市民的涌入,使得教育又面临新一轮的发展要求。滨湖区要以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为契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区教育优质均衡程度,为幸福滨湖建设作出教育的应有贡献。
督导考核结果:优秀。
附件9:
关于无锡市新区管委会
2009年教育工作督导考核意见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建立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制度的通知》要求,省督导考核组依据《江苏省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标准(试行)》, 于5月26日~28日对无锡市新区管委会2009年的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省级督导考核。期间,督导考核组听取了管委会教育工作汇报,查阅了相关文件、资料,实地考察了江溪中心小学、新城初级中学、后宅中心幼儿园鸿运分园、后宅中心小学和后宅初级中学等5所学校和幼儿园,召开了辖区内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以及校长座谈会,并与管委会领导、教育局长及相关部门的同志进行了交谈。现将督导考核意见通报如下。
一、主要成绩
1、切实履行教育工作领导职责。
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将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管委会的重要工作职责,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围绕“打造教育国际化先导区、教育现代化示范区、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区”的目标任务,把教育优化工程列入“新区十大民生工程”,把教育“智民”行动列入“建设幸福新区十大行动”,把教育年度重点工作纳入对街道的年度综合考评指标。2009年,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教育问题,并形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意见》等文件和决议5项,有效推动了学校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队伍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等工作,保障了全区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均衡发展。
2、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一是依法增加教育投入。2009年,无锡新区财政经常性收入68.3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1.49%,预算内教育拨款4.9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5.91%,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高14.42个百分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9462元、初中13955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156元和6170元;生均公用经费小学460元、初中625元,较上年各增加10元,高于省定标准。二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投入资金2.6亿元,完成4所相对薄弱学校的改造任务,按每年10元/平方米的标准安排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农村中小学校“小、散、乱”的面貌得到彻底改变,独立设置的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均达到或超过省定Ⅱ类标准。三是切实加强弱势群体教育。设立了“国信助学基金”和“政府奖学助学金”,保障适龄家庭经济困难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根据《关于对新区基础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实施慈善补助的意见》,对残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对接受残疾学生的学校每人每年按1000元的标准发放专项教育经费。
3、促进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学前教育质量较高。全区有独立幼儿园15所,布局合理,发展均衡,其中省优质幼儿园占比67%,适龄幼儿毛入园率达99%以上,非本地户籍的适龄幼儿能做到100%接纳。积极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实验,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婴幼儿早期教育网络,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比例达91%。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定《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规划》,通过创建“五星级学校”、开展“一校一品”创建、完善教师队伍轮岗交流机制、开展“双学双比”活动、推进有效教学、加强综合督导评估等形式,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独立建制中小学校均已创建为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中小学生就近接受优质教育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00%和85%。三是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建成市中小学综合实践与专题教育基地3个、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个、区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基地9个,挖掘地方教育资源,以本地区得天独厚的文化、英才辈出的历史、崇文重教的民风熏陶和影响学生。四是认真执行“五严”要求。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五是切实加强社区教育。所有的成人教育中心校均达到了合格标准,依托成教中心、社会培训机构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对从业人员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文化休闲教育、现代农民培训等7.7万人次。六是彰显国际教育特色。把国际化作为新区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无锡国际学校、新区国际学校、爱儿星国际早教园、无锡韩国人学校和伊顿国际学校,接受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学生718名,一个高品质的国际教育生活社区已初具雏形,境外人士对无锡新区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