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强化日常监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大日常监督、专项检查工作力度,完善监督记录和信用档案,规范监督行为,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重点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生鲜乳收购站、定点屠宰场、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实行重点监管。
(三)加大抽检力度。对食用农产品和食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样检验,加大抽检数量和频次,针对重点区域、产品和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及时调整抽检项目,提高检验效能,排查安全隐患。
(四)严打违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严肃查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机制。对食品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一律通报当地公安机关,一律报告当地政府,一律依法给予法定范围的最高限处罚;对涉嫌犯罪的,一律移送司法机关,坚决杜绝以罚代刑,降格处理。
四、切实消除监管空白
(一)对于部分领域没有明确监管部门、部门监管职责有争议的,或新出现的食品生产经营业态,由设区市以上政府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指定相应的监管部门负责。
(二)对于难以界定具体监管部门的,通过联合执法进行综合治理。
(三)加强食品安全立法,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彻底消除监管盲区,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无缝隙监管。
河北省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工作,及时排查食品安全隐患,为食品安全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一)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商务、食品药品监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我省实际,制订河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
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验工作由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指定的技术机构承担。
(二)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综合利用现有检测机构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加强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的建设规划,建立覆盖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
(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常规监测范围和年度重点,将以下食用农产品和食品作为监测重点:
1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
2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
3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的;
4以往在国内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受到消费者关注的;
5已在国外导致健康危害并有证据表明可能在国内存在的。
(四)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质量控制方案、实施指南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监测任务。
二、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
(一)省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将获得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按规定的时限上报省政府,通报有关部门。
(二)省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商务、食品药品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业和信息化、林业、粮食等部门应及时收集、汇总本系统食品安全日常监督和抽检信息、企业(个人)送检异常信息、国家相关部委通报的有关食品安全信息、接到群众投诉举报和通过媒体、互联网获知并经过核实的食品安全信息,及时通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