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三章 空间布局



  根据江苏沿海、沿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产业基础与发展潜力,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构建江苏“L”型特色海洋经济带,提升北部海洋重化工业板块、中部海洋生态产业板块和南部海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板块综合竞争力,培育以沿海港口和沿江港口为依托的产业集群,形成“一带三区多节点”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第一节 打造“L”型特色海洋经济带


  充分发挥长江下游深水航道与海洋相连接的独特优势,统筹规划沿海、沿江两大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江海联动,全力打造以沿海地区为纵轴、沿江两岸为横轴的“L”型特色海洋经济带。
  依托沿海港口群、沿海高速公路、临海高等级公路、沿海铁路、通榆河等主要交通通道,促进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石化、钢铁、汽车、船舶、新能源、新材料、新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临港产业,提升海洋渔业和滩涂农林牧业发展水平,加快现代港口物流、海洋科技文化、涉海金融和涉海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
  依托沿江港口群、长江深水岸线,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及港口物流、海洋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海洋优势产业;依托沿江地区科教优势,进一步壮大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依托沿江地区雄厚产业基础和科技研发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积极发展涉海产品、设备及材料制造等海洋相关产业。

第二节 建设三大重点海洋经济区


  加快连云港、盐城、南通3个中心城市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功能,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增强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错位发展、合理分工和良性竞争,以个性化发展强化海洋产业特色,以优势互补提高开发效益,建设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江苏北部海洋经济区、中部海洋经济区和南部海洋经济区,提高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
  沿海北部海洋经济区。以连云港港为核心,对接中西部腹地经济区,加强苏鲁海洋经济合作。充分发挥连云港港深水大港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和现代港口物流业,建设连云港航运交易市场和大陆桥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区;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全力打造石化产业链和钢铁产业链;积极发展核电等能源产业,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等新兴产业,建成沿海地区重要的枢纽港和重化工基地。加快发展海洋渔业,提升发展滨海旅游业。
  沿海中部海洋经济区。发挥盐城拥有广阔滩涂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特色,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重点发展高效生态海洋产业。做大做强汽车、船舶等临海优势产业,培植壮大新能源、光电、海洋生物等临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生态型工业基地;积极发展环保装备、环保材料,建设环保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滨海生态旅游业、高效生态海洋渔业和滩涂农林牧业;积极发展风电装备,建设国内重要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
  沿海南部海洋经济区。进一步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苏沪海洋经济合作。依托南通船舶及海洋装备制造等雄厚的产业基础,江海联动,重点发展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和港口机械等产业,加强产业配套和行业合作,建成世界一流的远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及港口物流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积极发展临海石油化工、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节 构建海洋经济发展多节点


  发挥江苏临海滨江的地理优势,以沿海、沿江众多港区为重要的海洋经济发展节点,推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开发,集中布局建设临港产业,发展临港重要城镇,构建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临港产业发展。根据港口各自比较优势,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加快布局临港产业。适应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利用海运成本低廉优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发展临港产业,特别是能源、石化、钢铁、车船、造纸、粮油加工等大用水量、大进大出的临港工业。设立临港产业准入门槛,切实加大产业导向力度,强化产业集聚效应,推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专栏8 “十二五”江苏省沿海、沿江临港产业集群


  连云港临港产业集群。连云港区临港产业以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及港口物流、核电装备、风电装备、碳纤维、硅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徐圩港区临港产业以发展千万吨级大型钢铁产业、乙烯大型炼化一体化为龙头的石化产业、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等为重点。赣榆港区临港产业以发展石化、钢铁、生物科技等产业为重点。灌河口临港产业以发展船舶修造、精细化工等产业为重点。
  盐城临港产业集群。大丰港区临港产业以发展新能源及装备、海洋生物、港口物流、木材加工等产业为重点。滨海港区临港产业以发展能源、石油化工、海盐化工、医药化工等产业为重点。射阳港区临港产业以发展机械装备、新能源及装备、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重点。响水港区临港产业以发展能源、化工等产业为重点。
  南通临港产业集群。洋口港区临港产业以发展石化、LNG(液化天然气)仓储加工、冶金和港口物流等产业为重点。吕四港区临港产业以发展精品钢、重型装备制造、港口物流、工厂化养殖、海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重点。如皋港区、狼山港区、江海港区、通海港区等沿江港区临港产业以发展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港口机械设备等产业为重点。
  沿江临港产业集群。依托沿江各港口,重点发展以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大力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风电光伏装备、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以集疏运、仓储、加工装配为主体的现代港口物流业,打造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江海联运中转枢纽及物流中心、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临港城镇建设。港城是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依托,加大港城特别是沿海临港城镇建设的力度,构建海洋经济服务中心。加快培育沿海临港城镇,围绕形成中小城市的目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集聚,有序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发展水平。

专栏9 “十二五”江苏省沿海临港城镇建设


  连云港。以中心城区建设为主导,依托沿海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加快形成组合有序、梯度明显、功能互补、规模适度的沿海城镇体系。重点推进连云新城、徐圩新区以及赣榆新城建设,积极发展柘汪、海头、燕尾港、堆沟港等临港小城镇,推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开发。
  盐城。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功能设施较全、人口规模集聚5-7万人以上的5个现代化新港城:陈家港港城(陈家港镇)、滨海港城(滨海港镇)、射阳港城(黄沙港镇)、大丰港城、弶港新城(弶港镇),形成大市区、县(市)城、沿海港城联动发展格局,为沿海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南通。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构建都市区、海安-如城、洋口港-掘港、吕四港-汇龙、通州湾等5大城镇组团,带动城镇与港口、产业的协调发展。寅阳、近海、东灶港、包场、三余、长沙、洋口、老坝港等临海重点镇,依托沿海特色产业,建成功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的滨海城镇。

第四节 培育海洋经济发展载体


  坚持产学研结合,创新管理机制,加快沿海、沿江各类功能园区发展,促进海洋产业向园区集聚。促进功能园区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园、盐城风电装备产业园、南通海洋工程船舶装备制造工业园、镇江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科技产业园、泰州医药高新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机遇,培植发展更多海洋产业集聚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