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船舶修造业。以大型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等主力船舶为重点,集中力量研发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提高本土化装船率,提升本土配套能力,全力打造国际船舶品牌。以产业基地、配套体系、合作平台和信息网络为重点,促进船舶产业集聚集约发展、错位发展,壮大沿江通泰扬远洋船舶工业、宁镇锡海洋特种船舶及配套装备、沿海灌河口修造船等3大船舶工业基地。重点突破现代造船技术、高强度厚钢板焊接技术、远洋船舶全球定位及通信技术等,“十二五”期末,力争全省前10位的船舶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达3%。至2015年,全省海洋船舶制造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场份额占全国的1/3以上。
海洋交通运输和港口物流业。组建集装箱船公司和大型船队,推进海运船舶大型化、专业化,至2015年,全省远洋运输企业船舶总吨位达750万载重吨。发展和优化航线航班结构,重点发展美国西岸航线,巩固提升现有日、韩航线密度,加密巩固现有内贸直达航线。加大货源组织力度,建立航运和生产性企业交流机制,降低企业集装箱物流成本,促进生产和运输的直接对接。结合港口后方临港产业发展特点,以特色货种和重要货类为方向,增强港口对物流资源的配置能力。加快培育现代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强与中海、中远等大型央企及国际著名物流运输企业的合资合作,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推进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无缝衔接、互联互通。积极推进申报和建设依托沿海港口的保税物流园区,促进区港联动、港企合作,建设与现代物流相配套的内陆中转货运网络。推进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多式联运,促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向多元化、立体化方向发展。
滨海旅游业。按照江苏滨海旅游发展“333”总体空间布局,实施“一大旅游品牌、三大旅游精品、十五大特色产品”建设。整体打造“江苏沿海”旅游品牌,大力建设山海神话文化旅游、大潮坪生态旅游、江风海韵休闲度假旅游三大旅游精品,形成滨海生态观光、神话文化体验、历史文化、红色系列等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海岛旅游,发展游艇旅游、海岛度假、海岛垂钓、海岛观光探险等新型旅游;与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相配合,建设人工渔礁休闲渔业区,重点建设国家级“海州湾海洋公园”。积极发展邮轮经济,以连云港为基地开发日、韩海上旅游航线。增进与省内各市以及与沪浙鲁的旅游互动,充分挖掘日本、韩国、东南亚等重要入境旅游客源地的潜力,努力拓展欧美、中亚及俄罗斯客源市场。
专栏12 江苏省滨海旅游发展“333”总体空间布局
|
“三极”:依托连云港、盐城、南通3个旅游城市,打造旅游中心城市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促进旅游流等级扩散和集中。
“三区”:以沿海中心城市为依托,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挖掘、提炼旅游品牌,形成山海神话观光度假区(连云港)、大潮坪国际生态旅游区(盐城及南通北部)、江风海韵休闲旅游区(南通南部)3个旅游功能区。
“三带”:依托沿海高速公路发展轴线,连云港、盐城、南通3个旅游中心城市与二、三级旅游中心城镇相联,形成城市旅游带;依托海岸带,挖掘山海风光、湿地生态、江海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我国东部旅游新基地和世界级生态休闲旅游带;依托辐射沙洲资源禀赋,通过海上、空中交通方式,构建海上辐射沙洲旅游带。 |
临港先进制造业。充分发挥江苏港口岸线丰富的优势,坚持自主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大力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利用连云港港口优势,开工建设炼化一体化、PTA(苯二甲酸)、甲醇制烯烃等一批重大石化项目,加快推进油气储备项目,努力打造基础石化产业链;依托洋口港区、吕四港区开发,积极推进大型炼化工程一体化联合项目,着力建设以乙烯为龙头的大型石化生产基地、氯碱生产基地和重油精炼基地。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引导和支持沿江及内陆地区特别是城市钢铁企业向连云港转移,建设徐圩港区千万吨级钢铁基地;促进南通现有钢铁企业联合,加强技术改造。利用沿海岸线优势,积极引进和建造港口装备制造基地。依托现有整车企业,加快推进东风悦达起亚第三工厂30万辆乘用车项目达产达效工作,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车用动力电池、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和汽车试验场项目,建设国内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研发、设计、制造、试验基地;支持盐城发展大中型客车和专用车,创造条件发展中重型卡车及发动机。
第三节 提升发展海洋传统产业
海洋渔业。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挖掘海涂养殖潜力,重点突破浅海养殖;积极发展工厂化养殖、立体生态养殖,新建百万亩水产养殖基地,改造百万亩老化池塘,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园区建设。调整海洋捕捞结构,降低近海捕捞强度;完善渔船管理机制,实施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工程和“万船改造”工程;鼓励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共享和市场竞争,大力发展远洋捕捞。至2015年,远洋渔船达100艘,产量达5万吨。重视海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多样化、系列化、标准化的海洋功能性食品,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沿海地区力争建成3-5个全国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严格执行船网工具指标控制制度和禁渔区、禁渔期制度,积极开展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加快特色海洋牧场建设,扩大底播、放流增殖品种和规模;至2015年,年人工增殖放流资金达2000万元,放流数量达10亿尾。积极实施现代海洋渔业重点工程,努力打造沿海地区千亿元级现代渔业。
滩涂农林牧业。通过滩涂综合治理、基因工程改良和培育耐盐农作物,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双低油菜、专用小麦、中药材等优质农作物,建设沿海滩涂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沿海经济作物示范基地。积极发展海水农业,开发海水蔬菜产品深加工技术,增加产品经济附加值。营造沿海滩涂海堤抗风、防浪、护堤林带,大力发展商品苗木,建立一批高效生态防护林基地和省级示范苗圃基地。发展经济林产品精深加工,实施林板(纸)一体化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滩涂种草养畜,做好畜禽良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立优质畜禽生产基地。
海盐化工业。进一步优化海盐化工产业结构,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充分利用江苏省海洋资源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开展海洋化工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开发系列化海洋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发展离子膜烧碱。开展氯产品、氢产品的深加工,研发百万吨级浓海水制盐、万吨级海水提钾、千吨级海水提溴产业化技术和设备。创造条件发展海水化工和海藻化工,发展综合性、生态型海洋化工开发模式,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海盐化工基地。
第五章 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
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步伐,推进一体化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发展保障能力。
第一节 打造综合交通网络
以沿海、沿江港口建设为龙头,统筹发展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建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进港航道。加快大型深水航道建设,扩大港口能力。建成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赣榆港区东防波堤一期工程和5万吨级航道工程、连云港区旗台作业区防波堤工程和墟沟作业区10万吨级航道工程、徐圩港区防波堤工程、灌河口航道整治工程、滨海港区防波堤和10万吨级航道工程、射阳港区防波堤和5万吨级航道工程等。开工建设赣榆港区东防波堤二期工程、南防波堤工程和10万吨级航道工程,滨海港区10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大丰港区10-15万吨级航道工程,洋口港区15万吨级北航道工程,吕四港区10万吨级进港航道等工程。加强省部协作,基本建成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