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深入开展社区文明创建活动。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精神需求、构建和谐关系为重点,广泛开展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公民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现代文明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弘扬岭南传统文化,发展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开展社区文化、体育和互助、帮扶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我为人人幸福、人人为我幸福”和“睦邻日”、“邻里节”等系列主题活动,有序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共同构建平安和谐幸福社区。抓好文明社区示范点创建,完善文明社区动态管理办法。
16.完善对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完善流动人员综合服务管理模式,强化流动人员、境外人员和出租屋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实施流动人员分类动态管理。依托居住“一证通”制度,逐步实现就业、子女入学、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实施人文关怀,落实积分入户政策,吸纳优秀流动人员参与社区自治工作,帮助外来人员融入社区生活,与社区居民共建家园、共享和谐。建立健全境外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体系,完善在穗境外人员登记和就业许可制度。
17.促进特殊人群更好融入社区生活。建立帮扶援助和回归引导机制,加强对社区刑释解教人员和矫正人员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积极探索建立社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站点,强化对流浪、闲散未成年人的教育、帮助、矫正、管理。加强对社区精神病、艾滋病患者和吸毒人员的治疗、管控、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街道、社区残疾人工作。帮助社区特殊人群解决就业、就学、生活和家庭等实际困难,促进他们融入社会。以专业化社工机构为依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困扶助工作。
18.形成社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合力。深化“平安社区”建设,整合社区力量,规范群防群治队伍管理,完善多层次治安防控网络。强化社区基础作用,推动管理关口前移,发动社区居民力量,提高街道、社区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能力,把社区建设成为有效应对各类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基层防线。
19.建立健全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机制。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的领导协调机制,完善社区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和保障激励制度,构建“志愿时”社区志愿服务管理认证体系,促进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搭建社区志愿者与各类民间组织、慈善机构和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交流合作平台,拓宽社区志愿服务渠道。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推行“社工+志愿者”模式,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结合社区实际,开展专项志愿服务。弘扬助人自助精神,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