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政区划调整调研论证工作,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区划体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的管理,组织开展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完成了全市市内4条129.58公里及市间7条212.56公里的县(区)级行政区域界线的笫一、二轮联检工作,26条253.54公里的镇级行政区域界线的笫一轮联检工作也圆满完成。实施依法管理边界,妥善调处边界管理纠纷,大力推动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建立界桩管理责任制,有效维护边界地区的和谐稳定。
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一是地名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共命名地名8批1150条,其中道路800条,居民点350个。二是地名设标工作有序推进,共设置了地名标志近30万个。其中更换门牌6000多个,新设门牌29万个、设置广告灯箱式街路牌1182座、巷牌321座、镇村驻地村牌11座,小区及工业区导向牌35 座,创新LED技术在路名牌上的应用,完善地名标志导向功能。三是地名规划工作有新突破,《厦门市地名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多个中观尺度地名分片区规划也已完成共964条。四是地名信息化工作富有成效,地名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开通地名网、查询触摸屏、短信问路、热线电话等,地名便民公众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殡葬改革深入推进,殡葬管理逐步规范,殡仪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市新殡仪馆建设稳步推进,预计2011年年中可投入使用,全市公益性骨灰楼堂322个,公益性公墓3个,五年来全市共火化遗体47319具,火化率达到100%。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婚姻登记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婚姻登记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了新的层次。认真执行《
收养登记工作规范》,依法开展涉外收养工作,提高收养登记规范化水平。
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组织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群众参与、覆盖城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当前,社会组织正逐步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力量。重点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增强自主运作能力。支持成立有利于闽台交流的社会组织,鼓励和引导我市专业性社团与台湾对口社团加强交流合作。目前,全市各类社会组织数量达到1631家,其中社会团体893家,基金会21家,民办非企业单位717家。
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目前,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中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有530人(其中:中级105人;初级425人),全市首次社工考试成绩位居全国前列。在社区中设置社工岗位,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积极开展社区工作交流,引导社区工作人员“社工化”,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基层民主和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发展,顺利完成了2006年、2009年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首次实行社区居委会户代表和全体居民直接选举方式,以及村委会妇女成员专职专选,提高了基层民主化进程,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实践。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确定1个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不断健全,以社区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以居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治理机制初步建立,社区环境和社区居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采取新建、购买、置换等多种形式,先后投入资金7亿多元,目前,全市共建社区服务中心(站)202个,社区服务设施235个,已有155个城市社区的用房面积基本达到5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标准,总面积达124959平方米。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点近千个,社区服务工作遍布城区各地。
--老区扶建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统筹兼顾老区和民政工作,服务大局、服务老区、服务群众的能力明显提升。按照“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原则,加大老区扶建力度,促进我市区域协调发展。全市每年按排200万元经费扶持老区建设,为加快我市老区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民政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救助标准和保障项目、救灾补助标准和补助项目、社会福利设施现状、部分救助对象和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民政经费投入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社会对部分优抚对象的优惠优待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民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民政法制体系建设滞后,执法手段尚不健全,依法行政意识不够强,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民政专业技术和技能人员队伍还不适应民政事业发展的需要;基层民政机构不健全,工作力量薄弱,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与日益繁重的发展任务还不相适应。以上困难和问题制约了民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发展机遇
1.“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从地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把我市经济特区由厦门岛扩大到全市及把我市定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我市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的重要时期,是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关键的五年。2010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殷切希望我们牢牢把握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我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重大历史机遇,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开创我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去年5月,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对加快海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有利于我市民政事业不断拓展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