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转变发展方式需要科技支撑。四川盆地干旱的发生频率高达95%(三季连旱频率为35%),季节性、区域性缺水严重,耕地有效灌溉率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仅为2.6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人地矛盾突出。现有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4家,仅占全省种子企业的5%,种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资源科学利用体系,继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农民持续增收需要科技助推。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受资源短缺、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因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依靠科技开辟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培育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使农民通过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5.应对市场竞争需要科技保障。农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科技的原始创新,发展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有效增加科技储备,从总体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竞争优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推进“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协调和“六良”(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发展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服务农村民生改善。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与转化推广并重。创新与转化推广是农业科技工作的两个方面。既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形成一批动植物新品种、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又要抓好成果转化推广,迅速把试验产量变成大田产量,把试验产品变成市场商品。
2.坚持“四新”协调与“六良”配套。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系统的思想推进农业科技研究、转化和推广工作,加强“四新”协调和“六良”配套,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示范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的综合效益。
3.坚持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畜牧水产业技术链构建,突破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配送等农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构建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促进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
4.坚持农科教协作、产学研联合。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载体,整合农科教、产学研各方科技资源,集成部门优势,统筹协调,形成农科教和产学研大联合局面,协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5.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统筹。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安排,实现从单一目标突破向综合目标突破转变。在现有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6.坚持战略需求与市场导向结合。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攻关目标,协调推进基础性、公益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研究,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显著加快,科技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1.科技创新目标。到2015年,培育100个以上市场竞争力强、影响重大、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新品种;创造200份以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育种新材料;攻克关键技术120-150项,申请500项涉农专利,制定40-5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